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元要素之一是企业,而我们知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消亡。
因此,经济的繁荣是以不断出现新创企业为基本前提的。所以,创业是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
创业活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消费品和服务,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沃尔玛、麦当劳、微软等创业企业,作为长久以来家喻户晓的成功典范,激励和影响着众多企业与企业家不断进取成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随着社会资本在民间的更多聚集以及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否创立企业以及创立什么样的企业,正在成为分散的社会决策(而不是政府集中决策)问题。正是受这种宏观形势的推动,中国也逐渐开始成为世界上创业活动相对活跃的国家,进而使得创业学在中国成为一个有待开展而且意义重大的研究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为及时跟踪学习国外创业研究的新成果,集中探讨转型期中国创业与企业成长管理的新问题,积极推动中国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南开大学举办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研究创业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de Cantillon将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经济学,并说明创业者的本质特征是“承担风险”。
1876年,美国学者Francis Walker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创业者的重要著作《工资问题》。1884年,他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一书,进一步阐释了关于创业者的模型。
1934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指出,创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变革过程的关键驱动引擎。1947年,Myles Mace在哈佛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从而揭开了现代创业教育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创业特别是科技创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日趋活跃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新一轮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热潮。据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分部最新报告统计,在美国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有44种相关英文学术期刊、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277个教授席位。
目前管理学会创业分部的会员超过1200名,占管理学会会员总数的12%。一流管理学杂志《管理学会杂志》、《管理学会评论》、《管理杂志》等近年来也相继推出了创业主题专刊。
创业在管理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的创业研究与实践大致在三方面展开:经济、管理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对创业现象的研究、创业理论的研究以及创业教育。
这三方面的互动发展,使得“创业”的概念不断演化丰富。创业研究正在成为管理科学领域一个新的分支。
创业是一种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其表现为新组合、新生产方法、新企业、新产业、新市场、新财富的产生等多种形式。创业过程不仅存在于新建企业与组织中,而且存在于个体与团队、现有公司、家族企业、特许经营等多种研究对象中。
同时,创业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创业投资、社会网络、资源投入、战略计划、社会发展规划、团队建设、个体创业行为等。创业现象的这种多重性,吸引着多种管理科学领域和非管理社科领域的专家从自身领域出发,对创业现象的某个层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目前创业研究主题的多样性。
例如,新企业及其创建条件、资源获取与开发、创业定位、创业投资、跨国创业、机会识别,以及特许经营等。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分部Busenitz等会员,通过对1985—1999年创业研究重要文献的统计分析,提出其间创业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个体与团队、组织方式、机会和环境四个层面。
一个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理论,其自身必须有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一系列经验现象的理论框架,而不是用其他领域已有的框架来代替。尽管创业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但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创业理论目前依然处于形成阶段,研究边界尚未明确,缺乏一个得到公认的理论框架。
《管理杂志》2003年创业专刊特约编辑David J. Ketchen. Jr.也指出,创业理论目前的研究状况与十余年前战略管理研究类似——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近几年,创业理论的基础研究正在取得进展。
2000年,马里兰大学Shane与Venkataraman教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 “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创业研究”的文章,尝试构建统一的创业理论框架。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创业机会是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创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1)创造商品与服务的机会,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存在?(2)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现并开发这些机会?(3)创业者在开发创业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会有不同方式的行为?这篇文章对创业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2000年后创业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文献。
在他们的影响下,创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更加关注创业机会,取得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在这方面,Jnkping 国际商学院创业与成长项目(PEG)负责人Davidsson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他在“创业研究的范围:。
学习创业课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我认为,创新就是根据人们的需求,然后你去做了去完成了,那就是一种创新。
通过学习创新创业一课,令我对大学生创业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们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实战能力! 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创业的道路是充满艰难和挑战的。在创业和就业过程中要敢于竞争,面对失败,总结经验,逐渐成熟。
陆向谦的创业创新课使人受益匪浅,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可以在参加活动中来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并锻炼自己的能力。
如果没有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并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体现价值。上了这节课之后让我明白,创业是艰辛的,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简单,要有思想准备,目标不能太高,大部分人不成功不是因为选错行业而是因为中途放弃。
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卷入创业热潮的同时,也要深刻地思考清楚,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我定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只要自己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最后成功或是失败,都是人生的财富。 通过创业课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
懂得了自己需要什么和为之奋斗。我要做一个勇敢,自信,有目标的人——这就是我的定义。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是第一,双赢思维,知己解彼,综合综效。做好职业的生涯规划,并执行。
通过这次创业课程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预测。
老师鼓励我们就业,但也支持我们创业。创业的路是艰难的,是曲折的。
创业能带来很多好处,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为此,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一、确立好目标,必须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锻炼自己 因为大学是进入社会的摇篮,和以前的学习环境相比较,大学有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
大学不仅是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自我谋生的聚集地。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有很多接触社会,在大学里我们可以半工半读,家教、服务员、各中校园代理等兼职都是我们大学生能胜任的简单工作。
所以锻炼自己的途径还是很多的。 二、心态问题 拥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是由于大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未必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缺乏对可能遭遇到风险的必要准备。在缺乏良好心态的情况下,创业前景也会受到相应不利影响。
三、经验限制 由于刚步入社会,大学生很难拥有关于创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创业知识一般也限于“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及在公司运营中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以致创业困难。 四、知识限制 创业需要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仓促创业不仅难以融到必需的资金,而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处于劣。
大学生听创业讲座心得这么写开头: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我们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我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矗。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穷爸爸,富爸爸》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的成功与否不一定与知识的积累量成正比,没有很高的学历在创业竞争中也一样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创业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有的时候还要看准时机,看准市场的潜力。就好比比尔盖茨,他之所以能财源滚滚,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计算机在人类的生活中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个市场有无限的潜力,也就是需求会无限增大。
我们都看过《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非常简单的寓言故事就告诉我们,我们拥有的奶酪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上所握有的筹码是不断变化的,不更新就会被用完,不注意保存就会变质。所以这提醒着我们随时要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创业理想。
一、企业家思维 明确自己想要的结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得到这一结果;张总在这一要点中,着重强调 了人力和人才的运用,表示,不是老板自己多么优秀,而是有更多优秀的人为你所用。
在日常 生活中,我们追逐那些结果,和利用资源上,总是有诸多的考虑或畏缩不前。吸引人才的几大 策略:主动出击、主动示弱(主动示弱是说尽量表现自己的无能,作为一个老板尽量管理尽量 少的事务和人,更多的工作交给下属去做,因为上司太优秀,下属就没有了成就感。
这一点, 目前许多人或许都还用不到,不过打算创业的朋友可以考虑下。 二、聚焦策略 即,集中一切力量,去做一件事情。
就好像,一张纸放在太阳下不会燃烧,但是如果有放大 镜,就会燃;又好比,别人用十年挖了十个坑,我用十年时间打了一口井。这点我是深有感触 的,就好像不停的跳槽和转行,每次一转行,就意味着以前的功夫就完全白费了,又要重新开 始。
也许做十年,转八个行业,到时候你仍然是个基层工作者。聚焦策略中包括:行业聚焦 (如上所述,创业也同理)、产品聚焦(宣传上只推广自己做得最好的产品,集中力量让人记 住) 三、聚焦人才 (企业里,要么弱者淘汰强者,要么强者淘汰弱者,要以合理的物质刺激栓住人才的心) 四、人的成长策略 人分为四种:无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无能力(此种人是我想要……,但是我不愿意为其付出努 力,也是我周边这大多数人存在的问题)、和有意识有能力、无意识有能力(此乃最高境界, 就像武林高手,无招胜有招,一般人难以达到)。
成长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投资大脑 2、投资团队 3、投资资本 具体不细数,想来各位聪明的看官也明白。 四、第一策略 此理为,客户选择第一名的几率比选择第二名的几率大60%,人要记住也只会记住第一名,好 比,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第二高峰呢?没几个人记得。
如何成就第一: 1、创意第一 突出不同,10%的不同,放大十倍就是100%的不同; 2、区域第一 意思是,第一是自己吹的,如果不敢吹全国第一,以此类推,即使摆个地摊,也要说自己是某 大街第一; 3、立志第一 永远持续第一的秘诀,就是永远和第一名合作。 五、销售技巧 没有信任,就没有成交,不能拿信任玩游戏。
我是山东大学的交流生,因为在这边交流课程比较少闲来无事,所以参加了创业培训。下面是我在培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刚开始参加培训时,我有一点失望。因为我感觉到大家什么都不懂,邱老师就让他们组队。当时对老师培训的程序有了一些不满。比如说,老师让第一个团队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他们的公司名称不符合规范(行政区划、名称、公司的性质)他们的只不过是个名称。老师做了纠正并进行了讲解,但是第二个团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如果说情有可原的话,那第三个团队就无法原谅了,他们竟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作为一名场外观战的,真的很气恼!当天下午结束后,我在博客上写到:
今天去听了一个关于创业的培训,一整天啊,累煞我了!还有两天才完呢!有一些想法,权且记下:
通过这个培训,我懂了创业需要智勇双全!但是,现实。。哎!
那些哥们啊,他们连企业的名称由什么构成都不懂啊,还在大谈创业,可谓勇气可嘉,但智慧不足啊(不过我连勇气都没有)!大学生创业为什么成功率极低,可以看出点端倪来吧!由此我懂了,理论不能说不重要啊,大家虽然反对纸上谈兵,但是没有这一段时间的纸上谈兵,想真打仗是万万不行的,当然不乏天才!所以我建议大家创业慎重啊!
纯属个人观点,或有偏激,望见谅!!!
但是随着后面两天的培训,我的想法慢慢有了转变,我不再认为老师的程序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了,因为参战的团队的创业知识再慢慢积累,最后大家都了解了创业的过程,包括我们场外的。他们的创业构想也日臻完美!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了解了创业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我决心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看到大家都那么踊跃,而我连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不敢,相形见绌啊!今后一定要加强锻炼。参加了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我想这必将成为我在这一年交流生活的一大亮点,这要感谢邱岩老师,感谢就业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