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瞄准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使认知、体验、思考和感悟相统一,使创新创业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
健全的制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大学创新创业工作正处于初始阶段,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基地、学校资助经费管理、创业孵化等方面均有制度的保障,让学生创业团队可以获得政策、资金、场地和智力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扩展资料:
基于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运行状况的观察,较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在学校层面上,成立创新创业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成立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协同学校各有关部门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提供各类服务。
协同做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学分转换及认定、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机制就顺畅了,既统一管理,又责任明确,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形成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合力,保障创新创业工作有效进行。
参考资料:人民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
(一)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人对此态度积极。据调查,4%的人认为非常困难,形势十分严峻;37%的人认为比较困难,但仍然有机会;48%的人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具备,在政府支持下,创业还是一条光明的道路;11%的人认为创业形势一片大好,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最好的发展之路。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再是几十年前那样稀罕了,甚至已经供过于求。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加上经济危机的冲击,找工作更增加了几分挑战性,大部分人希望在比较良好的自身能力和政府支持等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成功地自主创业,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二)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有源头的。调查中的绝大部分学生是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对自主创业比较感兴趣的人数占了60%。而且创业的想法不是凭空出现的,就像人类不是一出生就会走路一样。在这些存在创业想法的人当中,正是由于受到某些事物的影响才有了这样的想法。家庭和朋友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许多人由于上辈人创业成功经验的触动再加上家人思想的灌输,自主创业的想法就越来越坚定。此外,国家的政策支持,媒体关于创业者成功经验的报道,让更多的人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
(三)虽然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不过每个人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开办一个公司(企业)才是创业,有的人觉得是要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更多的人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做创业,创业不一定要对创业有很明确的概念,只要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
(四)创业与专业有何关系?一些企业的老总,大学所读的专业与创业的行业毫无关系,现在也成为全国明星企业;一些报道的研究生休学做垃圾生意更不要讲专业。这些实例往往给大学生带来一些困扰,这不得不让大学生因专业为创业而思考。经调查,26%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密切相关,53%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有关系但不大,18%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基本没关系,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完全没有关系的仅占调查人数的3%。数据显示,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关系不大的学生始终占多数。某专家指出,认为所学专业最好能与专业挂钩,从基层做起,因为专业往往是毕业生所擅长的。如此表明,专业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条件,不过不应将其作为束缚自己的绳索,而应放远眼光,拓宽知识面,发展良好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素质。
2005年中国学生最佳雇主人气调查报告7月19日在北京发布。
调查结果就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薪酬期望、毕业后的打算以及5年后的职业规划状况等进行了分析。该报告还分析了2005年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大多数学生的期望薪金为2000元~3000元 在1000元~1万元的期望月薪的10个档位里,2000元~3000元的薪金线为更多学生所接受。 同时,学历对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有明显的影响。
专科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元~2000元(34.8%),本科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2000元~3000元(35.1%),硕士研究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元~6000元(21.6%),MBA和博士的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1万元以上,分别是39.3%和49.3%。这符合人力资本投资的原理,即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个人投资就越大,他们所要求的回报也就越高。
性别对期望月薪也有影响。调查结果显示,82%的女生理想月薪为1000元~5000元,男生中这个比例为70%。
可见,女生对薪金的期望求稳。 高薪段上,男生的选择比例远大于女生,尤其在月薪1万元以上档位,女生中仅有3.6%的人作此选择,而男生则近10%。
基于当前的就业形势,研究人员认为,女生相对求稳的低薪心态显得比较理性和成熟。 对不同类型公司的期望月薪差异 以低档薪金1000元~3000元、中档薪金3000元~6000元、高档薪金6000元为划分标准,对在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里工作,大学生们的期望月薪均值逐渐降低。
在私营/民营企业,期望月薪为低档的人数达到了63%,中档的为30%,高档的人数比例则远远低于其他各类单位。 对外资企业,中等薪金期望的人数占总数的42%,高薪期望的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单位。
大学生对国有企业、政府机关/非营利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期望薪金则处于前两者之间,认为薪酬为低档的为52%,中档的为30%。 研究人员认为,国内企业目前在薪酬市场上已经具有了比较强的竞争力,大学生需要重新认识民营企业,改变对民营企业的传统看法。
76%的大学生毕业后首选找工作 一般来说,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着四种选择:找工作、继续学习(出国学习或在国内深造)、创业和待业(或失业)。 调查发现,尽管就业形势很严峻,签约薪水也连年下降,但毕业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仍然是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选择,76%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找工作。
相关数据显示,近3年来,选择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2003年为65%,2004年为66%。 选择创业的比例为9.8%。
近3年来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逐年下降,2003年的比例为15%,2004年为14%。研究人员认为,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与国内经济的转型和成熟,创业的机会相应地在减少,成功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既没有资源也没有相关经验的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也越来越谨慎。
选择出国学习比例为4.4%,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的为8.4%。与2004年相比,无论是打算出国学习的比例,还是打算在国内深造的比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研究人员认为,这主要由于随着“海归”的风光不再,大学生出国学习的热情也有所下降;同时,由于高学历人士同样面临就业困难,薪水也连年下降,投入和回报更不成比例,使得不少人打消了继续深造的念头。 成为管理者是大多数学生5年后的职业目标 调查发现,67.1%的大学生打算5年后继续在职业领域发展。
而45.7%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在5年后“能够成为领导或项目经理”,即成为管理者,仅有21.4%的人将“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将职业成功狭隘地理解为“做官/当头儿”,希望能够早日出人头地;另一方面,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资深专业人士),需要有比较浓厚的内在兴趣和较强的驱动力,还需要付出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但他们在单位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回报也相对较低。
与2004年相比,尽管将“创业或拥有自己的企业”作为5年奋斗目标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但比例依然很高,达到了25.6%;另外,与毕业时具有“创业”打算的9.8%相比,希望5年后“创业或拥有自己的企业”的人数多出了15.8个百分点。 薪酬和发展机会是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 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是“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培训发展机会”,这两个选项的比例均达到了59%。
而对“户口、住房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因素,大学生们选择的比例均没有超过10%。 研究人员认为,随着户籍管理的逐步放开以及各地人才引进政策的大力推行,户口问题已经不再是阻碍优秀人才择业的主要因素;同样,随着福利分房向货币分房政策的转化以及按揭购房的普遍推广,租房以及贷款买房的观念以被年轻人普遍接受,公司是否提供住房也不再是他们择业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在对所选企业的考察上,58.1%的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公司在业界的影响力”;其次是“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景”,选择比例为43.5%。满意请采纳。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现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有管理学者曾讲过这么一句话:“创业,其实人人都会成功。只是有些人被陈腐观念所束缚,也就失去获取成功的最佳时机,未能成为幸运的宠儿。”
事实也是,前怕豺狼后怕虎,何来成功?
以下五种常见的理由,对创业者来说是“忌讳”。
如果被其绊倒,成功也就遥遥无期了。
理由一:没有足够的资金
不少渴望创业的人表示,其实自己并不喜欢打工,只是因为资金不够,也就未去创业。正方培训中心总经理魏先生表示,那只是不敢创业的借口。他告诉笔者,其在开办电脑培训时,当时就只有一台486的二手电脑,并且是在一位于七楼的民房内开始创业生涯。如果要说启动资金,全部加起来也不到3000元。可自己豁出去了,不到成功不罢休。几年拼搏下来,不单电脑更新换代,也让自己在业界小有名气,固定资产已逾百万。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创业并不需要太多的钱。如果钱太多了,也就无所谓创业了。”
理由二:没有稳赚的项目
笔者曾连同一知名网站进行过一次有关创业问题的心理调查,从反馈的结果看,有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没有稳赚的项目,自己宁愿打工,也不去盲目投资创业。但维美广告设计公司总经理曾先生告诉笔者,赚与不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举了一个例子。房地产几乎是被公认利润最高的产业,可在这一领域,经营成功的房地产公司不到30%。是因为项目不赚钱吗?绝对不是!是因为缺乏赚钱的方法。因此,他建议,如果想创业成功,不要过份计较项目好与不好,而要琢磨自己是否爱好这个行业、喜欢这个项目。如果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好方法加巧手段,泥土也能变黄金。
理由三:没有十足的信心
信心是致胜的法宝。可一些人在期望创业时,总是觉得自信心不足,相反,更多怀疑自己是否有驾驭项目与风险的能力。在这种消极心态作用下,机遇与幸运也就擦肩而过。一从事直销行业的陈先生告诉笔者,因为“传销”的关系,我国的直销市场一直狼烟四起,战乱纷飞。可自己对所代理的品牌进行充分考证后,认为合情合法合理,在反对大于赞成的亲友团中,还是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干起来。两年的风吹雨打,自己也从一家直销店发展到五家,年收入均在百万以上。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你说,在我国现有直销状况下,能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吗?肯定没有!只是自己比别人大胆一点,敢于尝试去做,还真成功了。”
理由四:没有成功的经验
经验来自不断地摸索与集累,绝对没有哪一仁人志士天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这一朴实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懂。可面对创业时,却有相当多的人在这方面犯迷糊。纪先生现是一鞋业集团的老板,资产逾亿。他在与笔者谈到创业的体会时说:“十年前,我开始涉足运动鞋。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会有今天的规模。只是觉得,人人都要穿鞋子,世界如此之大,市场应该不会小。”于是,自己贷款办鞋厂。从中底起步,贴牌生产,边走边看,边做边改,日集月累,自己便从门外汉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他不赞同“经验说”,认为那是创业者的脚镣手铐,是懦夫与失败者的理由。
理由五:市场竞争太激烈
“要说竞争,在这个社会,没有哪一行哪一业没有竞争的了。可因为有竞争,才使企业发展更加快速,社会发展才会多元化。但如果希望在风平浪静的日子获得创业的成功,也许只有梦中才存在。”从事顾问服务的金宏文化传播公司总裁邹先生如此告诫笔者。他认为,创业者就必须到社会的浪潮中接受洗礼。只有竞争过才会知道自己与对手的差距、自己对市场的不足。他坦言,自己所从事的顾问服务,吃这碗饭的人,早已多于牛毛。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能办公的事实早已人人皆知。鱼龙混杂是当前顾问咨询行业的真实写照。因为自己始终坚持“唯精唯一、专业执着”的经营之道,在竞争白热化的顾问咨询服务行业还是站稳脚跟,赢得顾客青睐。
二十一世纪最大趋势是电子商务!我们穷人要翻身,没有理由讲辛苦,没有理由讲兴趣,我们没找到路,不等于路没有,亿万财富不是存在银行,而是产生在人们的思想里。现在一起努力,未来一起享受~
什么叫趋势性的行业?也就是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顾客需要这项产品,而且目前拥有这项产品的顾客不是很多,叫趋势性的行业
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支配和产生的创业活动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商品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失业危机和就业压力愈演愈激烈。创业一方面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这无疑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现实而非常有效的途径。要创业就得从培养创业意识入手,因为意识是行动的指南。
创业意识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做好创业的精神准备,开拓进取,有所作为。
因此,创业意识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下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和看法等,是否有创业的意识和意愿,以及对创业的需求等方面。从而通过该调研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一定的依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