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文化建设对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推作用 小微企业的投资行为围绕实际效果而展开,研究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有助于促使其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
1.帮助企业明确发展目标,凝练核心理念。小微企业在进入正常的发展状态之后,需要进一步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明确长远目标和企业的使命责任。
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全局,当然首先应该搞清楚企业“想干什么”,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使命责任,确定阶段性的建设任务。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认清企业的现状和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看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本企业的专长、特点和同其他企业的关系,理清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提炼、形成发展的核心理念,确定长期奋斗目标和阶段性工作任务。
围绕发展目标和核心理念,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各个层次的人员会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创建者应该善于进行战略性思维,更多谋划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思考企业长久生存必须具备的条件,制定远景规划;企业管理者应善于将创业者的思路、企业发展的目标、核心理念转化成可操作的方案;企业员工应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通过持久、深入的文化建设,通过榜样的示范、引导,通过强化甚至固化核心理念,会在企业内部形成广泛的共识和认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小微企业,管理者有了以身作则的要求,员工有了更高的追求。
这类企业的优势在建设中更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赢得分工体系中更多关联企业和消费者的关注。2.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凝聚发展力量。
搞清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后,接下来必须解决“想怎样干”的问题,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必然有利于推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会不断完善和落实企业的规章制度。
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团队、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根据关联企业和消费者的要求,企业会形成包括岗位职责、员工行为规范、操作规程在内的一整套规定。贯彻落实这些制度,需要管理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需要企业员工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
执行规章制度,会使企业的运行更加有序,使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有保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会使小微企业摆脱小作坊的生存状态,纳入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二是企业文化通过发挥激励、约束功能,将小微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和企业职工粘合在一起。激励激发进取、向上的动力,约束规范了员工的行为。
有了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小微企业才能在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员工自觉认同企业发展目标、企业核心理念、企业规章制度,从而产生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了企业的精神家园,更有利于吸引、留住技术人员和具有精神文化追求的企业职工。
小微企业偏小的规模和有限的财力,使它在引进人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企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各种专门人才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为小微企业形成学习和创新的氛围,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3.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凝固企业社会形象。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展开,就会按照自身特有的规律,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
在小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阶段的社会形势、企业环境和企业发展特点和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主管可以面向员工发布不同的课题。
开展文化建设、完成建设任务的过程,既可以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又能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及时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以企业自身具备过硬的素质为基础的。
企业文化建设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力量,使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实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中会解决“该怎么说”的问题。
小微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对企业进行合理的包装,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宣传活动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本企业的产品品牌和服务,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美誉度。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帮助企业改善形象,提升市场影响力。
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企业文化建设路径1.围绕核心理念,打造创新、进取的企业氛围。对很多小微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对于短期内能见到效果的文化建设,企业主是愿意投入人力物力的;而对于需要长期投入、长期坚持才能见到一定效果的文化建设,一般尽量减少支出。其表现形式之一是过分重视塑造企业外在形象,而忽视企业精神内核的作用。
企业主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广告宣传、形象标识、产品包装、对外联络、业务接待。为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打造企业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小微企业应纠正文化建设上的短视作为,全面认识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小微企业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搞清楚本企业为什么能存在、怎么能更好地发展等问题。弄明白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关联企业和消费者的需要,在社会精细化分工中为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贡献了力量。
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建立在长期满足、更好地满足。
政策支持方面包括财政支持、社保补贴、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措施。财政支持方面,主要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小微企业扶持基金、实施以奖补方式支持政银企合作等措施。如省财政厅牵头的措施:设立小微企业扶持基金,按市场化运行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以奖补方式支持政银企合作,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社保补贴方面,是落实国家和省已制定的政策,所需资金由保险基金和专项资金支出,不需要报国家或省政府批准。如省人社厅牵头的措施:继续实施小微企业“六补一缓”政策;通过“七补一贷”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创业园区建设和创业孵化基地场租补贴等。
土地政策方面,省国土资源厅参照其他省的政策措施提出的措施,既有国家政策的落实,也有创新和探索。如:支持企业利用已有存量土地和原厂房兴办商务和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物品储运、鲜活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业。支持利用工业、仓储等用房、用地兴办符合规划的服务业,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改变用途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
1、税收优惠
持人社部门核发《就业创业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2、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
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为10万元。
鼓励金融机构参照贷款基础利率,结合风险分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对个人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在贷款基础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的,由财政给予贴息。
3、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学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4、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
对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社会保险补贴。
对大学生在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根据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创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5、免费创业服务
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免费获得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6、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
高校毕业生可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7、创新人才培养
创业大学生可享受各地各高校实施的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同时享受跨学科专业开设的交叉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等,以及探索建立的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8、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享受各高校挖掘和充实的各类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及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享受各地区、各高校资源共享的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9、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自主创业大学生可共享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科技创新资源和实验教学平台。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以及高校学生成立的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10、改革教学制度
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享受各高校建立的自主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和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的新探索。
同时也享受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订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等系列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的教学实践活动。优先支持参与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11、完善学籍管理规定
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享受高校实施的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管理规定。
12、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可享受各地各高校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的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以及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的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和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可享受各地在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相关培训、指导服务等扶持政策。
大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落实并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统筹推进20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
二是完善市场培育、应用与准入政策。支持扩大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市场,继续做好“三网融合”工作,加快建立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管理程序。
三是加快突破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大投入、依托企业、健全机制,整体推进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研发,争取掌握一批具有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
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
二是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熟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普及率。四是着力推进精益制造,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制造水平。
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广应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总的要求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重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尊重企业意愿,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自愿自主地开展兼并重组。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相关行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
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服务管理体系,努力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规范行政行为。三是推动体制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完善治理结构,增强技术优势,开展管理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国际竞争力,推进转型升级。四是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形成结构合理、有效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五是加强统筹兼顾,维护企业、社会和谐稳定。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债权人、债务人和企业职工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社会和谐稳定。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 要立足我国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构建结构优化、水平先进、开放共赢、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是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巩固传统业态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从促进消费升级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要把基于宽带和无线的信息消费作为新一轮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热点。三是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推动农村服务业水平尽快上一个新台阶。
四是紧扣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加强陆海统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五是统筹国内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推动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深入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服务业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服务业国际合作与竞争。
五是大力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新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