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意见》指出,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意义重大。《意见》明确,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二是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三是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 加快推进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
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完善专利审查快速通道,对小微企业核心专利申请予以优先审查。
五是加强财政资金引导。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六是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 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
规范和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七是丰富创新创业活动。 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和创业培训活动。
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鼓励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创新平台。
八是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
《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工作,积极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创业示范工程,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政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哈尔滨有北方智谷,应该在那里吧“北方智谷”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哈尔滨市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总体部署,确定“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新战略。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是“北跃”战略核心工程之一,总规划面积137.2平方公里,由创新园和产业园两部分构成,起步区23.7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城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哈尔滨连接黑龙江省北部城市的必经之路,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中居于牵动性重要位置;交通便利通畅,新竣工的松花江大桥、阳明滩大桥、大耿家立交桥等路桥工程,与近在咫尺的松花江航运站、哈尔滨空港构建起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人文环境优越,蜚声中外的太阳岛与东北虎林园、冰雪大世界等知名旅游景观环伺周边,引来了不息的人流与无限的商机。
两年多来,哈尔滨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科技创新城建设成为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区、高端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高端成果孵化运用的主导区的要求,以打造“中国北方智谷、松江水韵新城”,在推动省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目标,充分发挥“部省会商”机制和“省市共建”模式的优势,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见成效”的建设思路,致力把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车组”,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省、市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科技创新城累计开发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累计签约160家单位23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564亿元,98家单位175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面积达343万平方米,一座集产业、科技、生态、人文于一体的“中国北方智谷、松江水韵新城”已平地而起,初具雏形。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授予哈尔滨高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荣誉称号,哈尔滨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单位,科技创新城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重点产业园区。一、快速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中国北方智谷”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中科院10家科研院所的燃气轮机等12个项目签约入驻哈尔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项目全部与黑龙江省内企业合作对接,并实现本土就地转化;引入世界首家整体上市的以色列玛雅孵化器的“孵化+创投”模式,与英菲尼迪基金共同出资建立哈以孵化器,全面提高孵化层级和水平;与俄罗斯等国家的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环保陶瓷基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等7个项目签约;建设集聚省内外高等院校技术创新机构的哈尔滨深港产学研基地,打造提升产学研结合度、加速产业成果转化的“示范田”;引进高效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水力发电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打造高端技术研发平台,形成高端科技资源规模集成效应;投资10亿元,建设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广场,打造科技创新资源“综合体”,已有16万平方米交付使用,100余家企业正陆续入驻。
建设5000平方米的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以色列、新西兰等10余个国家的34个政府、商会等机构入驻。二、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新材料产业,引进总投资6亿元的大尺寸蓝宝石人工晶体生长及图形化衬底材料项目,建成后产能居全球领先、亚洲第一。新能源产业,引进总投资6亿元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九洲电气太阳能发电设备项目,1.5MW以上全功率兆瓦级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填补国内空白,项目产品30%出口美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进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万国数据和国际领先的加拿大Enomaly公司。万国数据公司拟投资18亿元建设万国数据中心哈尔滨产业园项目;与加拿大Enomaly公司合作建立“拿云时代”合资公司,引进梅戈尔网络视频公司等3家国外高科技公司入驻。
现代服务业,引进深圳天安“中小企业总部基地”项目,计划3至5年内引进500家企业,其中50%以上为深圳本土科技创新型企业;引进世界排名第三、亚太排名第一的信息通路商——联强国际集团,建设哈尔滨5C科技总部暨现代化运筹中心项目。三、迅速推进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功能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科技新城强化造“城”理念,坚持紧凑、生态、低碳原则,严格按照清华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总体规划》实施建设,快速提升科技创新城的城区功能和配套能力。
两座200米高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的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封顶,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已建设到33层,将为入驻项目和人员搭建起综合性、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的科技新苑启动建设,创新创业广场三栋高层公寓即将投入使用,哈医大四院、苏州双语学校、哈尔滨大剧院、华润欢乐颂、凯利汽车百货广场、香格里拉大饭店、丽笙五星级酒店、高端商务会馆等项目相继入驻。
(一)构建服务外包产业创新的支撑体系 服务外包产业创新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支撑体系。
各级政府、园区和行业协会均应发挥积极作用,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的支撑体系,在财政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营造等方面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创新。 第一,加大服务外包创新财政扶持。
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从而增强企业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和创新能力。各级财政还可以成立创新基金,奖励重视创新的服务外包企业,鼓励资助企业的国际专利申请,从而刺激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
第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增强服务外包企业之间各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增强知识的共享水平和效率,促进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传播。
各级政府和园区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时候,应该注重设计促进知识信息交流的机制和模块,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将学术界、企业界、政府、研究机构等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第三,完善产业创新的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应从信贷政策上向服务外包企业创新倾斜,对于有创新成果的服务外包企业贷款给予便利。政府可以整合社会力量和风险资金设立创新投资基金,为服务外包企业的融资提供渠道,此举仅有利于为企业的创新募集资金,分担创新过程的风险,同时也分散了集中于金融体系的风险。
第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利于保护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成果,激励服务外包企业创新。
应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是要全力调结构。调结构,重在调优农产品结构。“优”体现为因地制宜,绿色特色。甘肃因其自身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气候条件,拥有大量具备“特色优势”的农产品,足以成为甘肃农业优质供给的组成部分。调优甘肃农产品结构,要抓住绿色、特色、高端三个方向。绿色,就是在全省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品牌,供给更安全、更干净、更营养的农产品。特色,就是依托甘肃的地理、气候条件,在区域特色品类、特有品种、特殊品质三个属性上着手,培育更多地理标志产品。高端,就是在打造绿色、特色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附加属性,提升品牌形象。要在全省各地积极培育有活力的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绿色、特色、高端农产品生产示范区,不断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销售规模。
二是要积极补短板。补短板,重在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近年来,甘肃省的扶贫攻坚行动取得了重大成效,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接下来,要在高标准农田、牧场建设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做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加快补齐农业科技短板,针对甘肃实际情况,在马铃薯良种繁育、牛羊良种繁育、畜草种植、旱地农业、节水技术等领域加强联合攻关,力争实现有效突破。在全省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切实推动农业机械设备普及。强化对农民、牧民的技能培训,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和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效果吸引农民学习新技术、应用新设备。
三是要大力促融合。促融合,重在延长产业链条,丰富农业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跳出农业,以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适应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态、健康需求不断提升的趋势,将农业生产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相结合,不仅能够创造新的市场,更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渠道。提高农业附加值,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甘肃拥有大量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农牧产品,找到适当的方式进行加工,打造农牧产品深加工品牌,这将成为推动甘肃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流通,尤其是发展农村电商,将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活力。应在全省范围内加强与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项目合作,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农户与电商的全面对接融合,推介销售甘肃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是一个可以不断挖掘出旅游资源的宝藏。要充分挖掘深层次需求,依托农业和少数民族风情,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产体验、民俗体验等旅游模式,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进而带动全省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要不懈优体制。优体制,重在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活力。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改革的重点有三。其一,提升财政支农效果。甘肃在财政支农领域已经有了一些创新做法,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成为了全国的典型。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允许地方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关键领域。鼓励地方政府通过PPP、基金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其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加快在全省范围内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速确权登记颁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培育一批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投入,推广农村土地、农房抵押贷款。其三,完善农村引智、创业、创新机制。切实为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创造优越条件,引入新科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借鉴在城市大规模开展的“双创”行动,鼓励在有条件的农村建立多样化的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引导相关人员“双创”,带来农业发展新动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