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万众创新创业教育产业促进中心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主管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中心以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产业为己任,立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中关村的自主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以创新驱动为指导,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中心主要接受政府委托,并与社会组织广泛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其他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
中心下设办公室、财务部、师资培训部、校企合作办公室、创新创业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儿童体育运动科学发展创新研究院等行政与研究部门。中心建设有中关村创新创业MOOC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发的3E精彩课堂师资培训和“直通中关村”创业实验室项目已纳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和中关村创新创业导师库。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
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
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
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
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
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
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
福建商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学校前身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渊源可追溯到成立于1906年的“福州青年会书院”和“福建官立商业学堂”。历经110年办学历程,薪火相传,自强不息,在社会上享有“闽商摇篮”和“外贸摇篮”的美誉。先后被教育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五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2017年5月,获国务院侨办批准成为“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项目高校。
学校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现有鼓楼、连江、马尾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是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占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0人,省青年杰出人才1名,省工艺美术大师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9名,硕士生导师4名。学校聘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波兰等国外教15名。还聘请了一批来自企业行业,具备相关资质和丰富实务操作经验专业人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兼职教师。学校拥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专业齐全、特色鲜明。现有会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外语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传媒系、艺术设计系、计算机与科学系、金融系、人文与公共管理系、营销物流系、海外教育学院及基础部、思政部、继续教育部等1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财务管理、金融工程、艺术设计学、审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和40余个专科专业,初步形成了管、经、工、文等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教育部和财政部支持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精品专业11个,省级示范专业14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7项,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4个,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6项。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学校已建成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70多个,其中,省级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拥有校内实训室216间,校内实训基地(中心)24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福建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学校是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占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0人,省青年杰出人才1名,省工艺美术大师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9名,硕士生导师4名。学校聘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波兰等国外教15名。还聘请了一批来自企业行业,具备相关资质和丰富实务操作经验专业人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兼职教师。学校拥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福州自贸区及毗邻台港澳、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依托行业,积极开展广泛的合作办学,与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高校举办合作项目,与台湾中原大学、建国科技大学、育达科技大学等进行闽台合作。与阿里巴巴、中国人寿、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沃尔玛集团等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与马尾长安投资区联合推动“校港联动”等项目,各项合作成果显著,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国家级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学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荣获奖项700余项,先后获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冠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冠军,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2014和2016年两次获全国职业院校报关技能竞赛荣获一等奖。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已经走过了百年光荣历程并在新的起点上组建起来的福建商学院,将继续秉承“明德、诚信、勤敏、自强”的精神,坚持立足福建,辐射东南,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福建自贸区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努力把学院建成一所商科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一、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简介 南湖人才开发公司(模拟)正式成立于2010年6月,依托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和我校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同建设,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具体指导下,由武汉各高校学生精英自主管理的模拟运营的企业组织。
公司秉承“员工(学生)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依托高校师生智力资源,提倡员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和主动创新”,积极开展独具创意的实践活动和专业性服务活动,发挥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致力于为高校学子构建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的平台,为高校教师提供创新教育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试验田,为各界精英投资教育和履行社会责任拓展渠道。 二、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特色 (1)秉承“公益、尊重、创新、专业、卓越”的企业文化 (2)学生自主模拟企业运营,以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3)提倡员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和主动创新 (4)实行虚拟货币和虚拟薪酬制,考核员工、团队和公司业绩 (5)对员工实行星级管理和终生职业生涯跟踪服务 (6)实行见习制、导师制、项目制和轮岗制,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业务 校内业务——职业生涯规划、兼职实习信息 高端培训讲座、企业校园招聘 校外业务——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管理咨询服务 专业性市场调查 自主创业——校内创业孵化器、企业咨询指导服务 创业基金资助 四、合作价值 (一)学生方面 (1)获得实习实践的机会 (2)成为公司高层管理者 (3)领取绩效奖金和补贴 (4)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 (二)企业方面 (1)树立良好形象 (2)拓展大学生市场 (3)提高公司知名度 (4)获取专业化服务 五.公司文化 公益—服务员工 服务同学 服务老师 服务企业 服务社会 尊重—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意 尊重失败 尊重合作者 创新—丰富创新知识 激发创新潜能 塑造创新人格 引导创新行为 专业—培养专业精神 提高专业技能 增强专业素质 提供专业服务 卓越—志存高远 团队合作 永不言败 精益求精 超越客户期望 五、人才孵化模式 南湖人才开发公司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强调“开放创新的思维、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重。
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指导相结合。公司董事会成员由高校老师与企业界精英组成。
由导师和企业人士共同负责、校内和校外项目牵引、从本科低年级开始进行人才长线孵化,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南湖人才开发公司引入企业化的运营模式与创新的管理理念来探索公司运营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学生进入南湖人才开发公司进行角色转化,成为公司的基层员工和管理层。
管理层为公司做战略规划并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公司基层员工在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参与公司运作,积极献谋献策。公司秉承“员工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
公司采用虚拟货币和虚拟薪酬的运营模式,实现虚拟公司的持续发展。科学可行的考核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使员工完全感受职场氛围,实现个人成长。
六.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部分成果 目前,南湖人才开发公司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1)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相继与武汉众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金蝶软件武汉分公司、湖北省中部人才交流有限公司、武汉万兴集团木桥合棉有限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150余名同学提供了实习机会; (2)公司与浙江天成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和武汉沃尔特商务英语培训公司签订了校园招聘方案设计与实施协议,累计金额32000元,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了专业实践平台; (3)公司员工宋华剑带领的优游创业团队和公司副总经理蔡晓文带领的广知队在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 (4)公司组织内部核心员工申报的2010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模拟公司的虚拟性薪酬实战研究及模式探索—以南湖人才开发公司为例》研究项目获得教育部12000元的立项资助; (5)公司自2010年6月成立以来,已成功为武汉中冶斯瑞普科技有限公司在武汉“211”高校中选拔和招聘暑假实习生5名,为数家中小企业处理人事代办业务。
七、公司战略 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扩展战略为以下“三步曲”—— 一、发展初期,公司首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并初步运营,建立发展基地,逐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推广公司的良好品牌形象,在形成成熟的管理、运营模式后作为一种非盈利服务性组织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广,树立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及号召力。 二、推广阶段,公司通过联合湖北各大高校,建立校系战略联盟,将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发展模式办成一个武汉市级的教学模式,向湖北所有的高校进行推广,集合众多高校的师生资源,打破现有比较单一的教育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与锻炼,提升自身素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整合,填补大学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真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