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文献名邦沃土的莆仙民间音乐,可谓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
传统民间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据考证,晋朝时,中原士族陆续南迁,
中原音乐也随之带到莆仙地区;此后逐渐溶入本地风土情韵,经过长期
演变发展而成,具有鲜明的地方风韵特色。
流传至今的莆仙民间音乐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包括戏曲音乐、典礼
音乐、法事音乐等,这里主要介绍十音八乐、锣鼓曲、民歌三类。
一、十音八乐
十音八乐是“十音”和“八乐”两种音乐形式的合称,最具莆仙民
间音乐特色。
(一)十音:又名十番,因需用胡、琴、弦、笛等10种乐器演奏而
名,分为文、武两种,所用的乐器同中有异,主要为管弦类。其中,文
十音音色低沉古雅,旋律缓慢;武十音则音色尖锐,音响宏亮。十音队
可坐、立演奏,也可行进演奏,节奏感较强。
(二)八乐:主要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以歌唱为主,可分为男八
乐和女八乐两种。演唱时或突出武乐,或文武齐动,唱曲悠扬,气氛热
烈。
二、锣鼓曲
莆仙民间音乐中的锣鼓曲式丰富多彩,因活动的主体不同而用不同
的乐器,善于营造浓厚的欢庆气氛。常用的有:
(一)车鼓:乐器为钹、锣、大鼓。节奏中速,可在行进中列队演
奏,也可大方阵演奏,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二)龙鼓:舞龙时用,乐器为钹、锣、小鼓。节奏随龙舞情态而
变化;龙身徐徐舞动时,较平缓;龙身滚动时,高声齐奏,愈滚愈快节
奏愈急,扣人心弦。
(三)狮鼓:戏狮时用,乐器亦为钹锣、小鼓,但节奏较龙鼓急促
:狮子戏球、舐毛时,音响低缓;狮子抢球、打滚时,声高调急,引
人入胜。
(四)龙舟鼓:赛龙舟时用,乐器为锣、鼓。单艘龙舟行进时,锣
、鼓交替敲响,节奏较缓;两艘以上龙舟竞渡时,则锣鼓齐鸣,节奏急
促激烈,具有很强的行进气势。
三、民歌
莆仙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可分为四种:
(一)山歌:歌词一般由四句七言构成,可独唱、对唱、轮唱、合
唱;伴奏乐器为竹笛,甚至只用一片树叶。山歌曲调悠扬高亢,抒情色
彩浓郁。
(二)船歌:渔民出海时所唱,有原始“劳歌”形式遗风,无乐器
伴奏。其歌词单一,不断重复;节奏与划船动作相应相合,但气势雄浑
有力。
(三)俚歌:形式与山歌相同,但段数较多,最典型的是“打咚鼓
”。即艺人歌唱时只伴以梆鼓,或加竹板,边唱边奏,富有感染力。
(四)儿歌:无乐器伴奏的清唱。歌词句子长短不一,常伴以拍手
数板,纯朴天真。
中国的民族舞蹈有这样几个艺术特征。
(1)载歌载舞
我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藏族的“弦子”,这些都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
(2)利用道具歌而舞之
这些道具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各种道具如:伞、灯、刀、剑、棍等。
(3)形象鲜明、情节生动
我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划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4)自娱与表演的统一
在我国民间舞蹈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表演者同时也是一个自娱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看到高兴时,自己也可以上去跳一阵,舞一下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
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
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
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
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
“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
是传说中地。
1. 民间艺术 - 皮影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2.民间艺术 -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3.民间艺术 -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中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4.民间艺术 - 春节习俗: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
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5.民间艺术 - 塑作艺术: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
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气氛。 6.民间艺术 - 剪刻艺术 : 剪刻类是指以剪、刻、凿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类。
其内容包括了剪纸、刻纸、皮影、剪贴画、刻葫 芦、铁画、石刻线画、瓷刻画等。 7.民间艺术 - 雕镌艺术 : 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们常见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还有与塑形结合的雕塑艺术品等。
雕和镌往往都是在硬质界面和半干状态的固态界面上进行的,而塑需要在软质材料上进行,这是雕镌和塑作不同之处。 8.民间艺术 - 绘画艺术 : 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距今约万年前的原始先民创作的岩画,民间绘画是相对于文人画、宫廷画、宗教画和现代的学院派绘画而言的。
民间画的源头来自远古的岩画、彩陶装饰画等原始艺术。我们通常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水陆画、影像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都纳入到民间绘画之中。
9民间艺术 - 编织之类 : 中国的竹、草、藤、柳、棕麻编织工艺品像其他工艺品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有苇、竹等类的编织物。
10.民间艺术 - 扎糊之类 : 扎糊,是指以竹、木、铁丝等为骨架,以丝绸、纸等外面,通过扎结、扣榫、糊裱等方法制作工艺品的方法,也是民间艺术中纸扎(又称扎作、糊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彩灯、风筝、扇子等一类以扎糊方法制作的艺术品的总称。
1、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2、杂技
杂技 zájì[Acrobatics],杂指多样;技指技艺,即“各种技艺”的意思。是包括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艺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它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包括跳、身体技巧和平衡动作,较晚时又使用长杆,独轮自行车、球、桶、绷床及吊架等器械"。
3、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
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4、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竹马戏
旧称梨园戏。以闽南方言唱曲,明万历年间从闽南传入海陆丰各地。演具系竹扎布罩,彩绘成马状。另制马头、马尾两部系于演员腰部作坐骑边走边舞。原为12个儿童骑着l2头竹马,扮演《昭君和番》故事。
后删除毛延寿和两个太监的角色,存9个儿童分别演王昭君、国舅、番王、旗军等,开始时绕场一圈谓“踏四角”,每人唱一支曲子,边唱边作策马徐行、奔驰、跳跃等舞蹈动作。全场有跑竹马、搬仙、送子、演戏文和钱鼓舞五个部分。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 、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精品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等表现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型群众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战争时期产生的革命舞蹈。《抬阁》、《肘阁》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铜器舞》场面壮观,热情奔放。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歌舞结合和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是中原民间舞蹈的明显特征。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著名民间艺人 一、才让当周(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2007年10月17日)中国十佳民间艺人)——青海,唐卡 才让当周男 藏族1967年出生,吾屯下庄人。
通藏、汉、吾屯语,信仰藏传佛教。才让当周先生从小拜唐卡艺术大师完德卡尔(系九世班禅唐卡画师)为师,系统学习了从研究研磨颜料到构草图、上色、描金及开眼的所有工序,绘画技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热贡地区普遍共认的唐卡王。
兼通塑像及油漆彩绘工作。才让当周先生在塔尔寺为阿嘉活佛、却西活佛、西纳活佛和扎西活佛等高僧绘制唐卡,深得各位活佛赏识。
甘肃拉卜楞寺的28幅《极乐世界》(间唐)及甘加智格寺的所有间唐均出自才让当周师徒之手。 二、王金根(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上海,石雕 王金根现年七十岁,上海南汇人,1996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专业委员会评为德艺双馨雕刻大师,现任中国民协雕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其石雕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爱好收藏家所收藏、及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二十多个国家通过政府机构邀请其出席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为祖国人民争得了荣誉。 三、李淑英(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广东,潮绣 李淑英出生于广东潮州,祖辈四代人从事刺绣艺术,祖父李锦泉在清末潮州西马路李锦泉,是潮州铁枝木偶的著名作坊,木偶产品远销东南亚和闽南粤东各地,称“木偶李”。
李淑英八岁随父亲李文龙学艺,现擅长粤榜传统刺绣艺术又拿手木偶制作技艺。退休多年来,坚持不懈从事刺绣工艺美术,自筹资金办刺绣工场,整理频于失传的潮绣针法技艺,并将个人整理的技艺汇集成编,发表论文“论潮绣的针法技艺”。
四、张德和(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浙江,根雕 张德和,1995年出生浙江象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会长、省工艺美术学术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竹根雕专业委员会主任。
代表作有《眷恋》、《洪荒时代》、《人之初》、《醉》等,共有40余件作品在省、全国和国际展览中获金奖。数百件作品被国内外行家、名人及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五、张庭珍(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贵州,苗绣 张庭珍苗族贵州台江县人。著名民间传承刺绣艺术大师,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特聘兼职民间刺绣艺术大师,是贵州省十个民间艺术大师之一。
台江县苗族民间刺绣能手,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女能手,全国劳模,党的十六大代表,是台江县苗族刺绣开发的带头人。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民间艺术表演、展销、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获得一致好评,多次获得大奖。
六、郑胜宁(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浙江,黄杨木雕 郑胜宁1943年生,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1962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从艺40余年,擅长黄杨木雕的人物、动物雕刻。共创作黄杨木雕、根雕作品数百件(套),曾赴加拿大、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考察访问,学术交流,技艺表演。
作品在全国和省级工艺美术、根艺美术的历届展览会共计金奖12件、银奖13件、铜奖1件、精品奖2件、特别奖1件;2002年12月21日至26日在杭州浙江展览馆举办《郑胜宁雕刻艺术展》及学术研讨会,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七、周钟体(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云南,根艺 周钟体一级根雕艺术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天缘”根雕艺术馆馆长。
他的根雕创作由因物像形升华到大象无形的空灵境界,其作品形成了龙、火、孔、雀、仙鹤、人物、根书、自然景观等系列,加上独特的造型,优良的材质,深受大众喜爱,获全国展金奖6个,获省级金奖4个。 八、哈亦琦(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北京,风筝 哈亦琦生于1954年回族。
10岁随父哈魁明学习风筝技艺。 先后获得荷兰海牙市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并获得第一名,应希腊政府的邀请参加了希腊雅典市举办的“中国风筝展览”及表演交流活动,参加了由文联主办的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举办的文化节等活动。
并出版《中国哈氏风筝》《中国艺术风筝》二书。 九、徐存才(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江苏,泥彩塑 徐存才,1961年出生于无锡。
自幼受地方民间艺术熏陶,童年自习绘画、雕塑。1981年进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制作设计室,拜工艺美术大师李仁荣为师。
从事手捏泥人和雕塑设计工作。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项,并在电视台、电台、报刊上播出和发表。
许多作品被国家、省市地方博物馆收藏。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彩塑学会员、无锡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无锡市惠山泥人厂设计室主任。
十、道安(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四川,银花丝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道安女士从。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踩高跷
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
舞龙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
抖空竹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抖空竹”是中国传统杂技中,以简单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练出高超技艺的代表节目。它原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民间游戏,在中国北方,逢年过节,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 空竹俗称风葫芦,早为宫廷玩物,在古时候年轻女子玩空竹被视为高雅之举,现代年轻女子表演空竹被视为绝妙之技。抖空竹在杂技节目中代表着中国的国粹精品,演遍世界各地,占尽风头,早在86年就荣获“明日杂技艺术节法兰西共和国金奖”,为中国赢得巨大荣誉。
拉洋片
类似现在的幻灯片,一个人连唱在翻还打乐器,画片装在大大的箱子里,小时候5分钱一次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间扫墓节。
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