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绿维创景-认为要注意的问题是很多的,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对于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如果还需要了解更多,可以直接百度一下绿维创景详细了解。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充分表明我 们党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 展积累,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条件日益凸显,但在文化建 设与发展的理念上,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有些还需要解除思想 禁锢,大胆改革创新,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是 农村文化建设既要加强“输血”投人,也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文化事业投人不断增加,但客观地讲,与教 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部门相比,文化事业经费投入还是明显偏少, 农村文化投入所占比例就更低了。据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 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0。
2%下降到39。3%, 文化消费需求比2005年增长了 18%,这表明农村已进人文化消费 的快速增长期。
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是198。 96亿元,而对农村 文化投人仅56。
13亿元。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经费不足、设施老化 不配套、文化机构运转困难、公共文化资源偏少等现象依然存在, 影响着群众对文化成果的享用。
很多地方反映,目前农村文化阵 地最困难的不是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文化设施的永续利用。 有的乡镇文化站建起时很漂亮,但投资不配套,没有暖气设备,没 有更多农牧民所需要的图书和活动器材,结果成了“空壳文化站”。
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急需 各级政府加强“输血”投入,激活基层文化阵地'。 另一方面,农村文 化建设也必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这个“造血”功能来自于壮大 村集体经济。
据统计,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有20%左右的村没有 集体经济,贫困山区要占到60%,有的甚至占到80% —90%。只有 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第二、三产业,才有能力配合各级政府的规划 和财政的投人,共同做好农村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 设也才有长足发展的保障。
内蒙古通辽市的科尔沁区丰田镇建新 村就是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投入120万元建成了秸秆气化站,所有的村民都用上了清洁能源,推进了农村的节能减排,加强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建设,提高了村民整体生活质量。二、是农村文化建设要把发展经济与发展文化“两张皮”拧成 “一股绳”。
小康建设是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 建设,也包括文化建设,“四位一体”,不可或缺。文化建设不仅是 手段,也是目标。
在文化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把文化与经济相互融 合起来,才能形成新的强大的发展优势。现在许多基层干部在观 念上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内涵缺乏深刻把 握,只重视抓经济工作,狭隘地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只是唱一 唱、跳一跳、拉一拉,不用怎么上心,导致“发展先进文化”仅仅是 “写在纸上、念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书上”。
这些年,我们基层在 抓文化建设与发展中,还是有许多新鲜可学的经验。比如内蒙古 自治区开鲁县的“红干椒文化节”,就是以文化为依托,开展文化经 贸活动,把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很好地统一起来,走调整优化农业 结构、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之路,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干椒 生产基地之一。
许多地方的“两张皮”问题在这里形成了 “一股 绳”,文化与经济紧密融合,带来了新产业,在文化品牌带动经济发 展中尝到了甜头。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引导培育先进文 化走向市场,打造农畜产品、旅游、生态和饮食等文化产业项目,走 文化产业化之路,树立特色品牌文化,让充满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的文化发扬光大。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种文化”与“送文化”两条腿 走路的办法。近年来,农村受多元、多变、多样社会思想观念的影 响,现代的与传统的、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同播共扬,使得部 分农民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念错位,金钱至上、诚信缺失,不关心 政治,不关心他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一些地方封建迷 信、非法宗教、私建庙宇、滥建坟墓和黄赌毒等现象有所抬头,色情 活动、非法出版物、黑网吧开始向农村牧区集镇转移。
这些问题的 存在,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我们必须抓住 文化建设的根本,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通过构建核心价值 体系来培育新型的农民。其中“送文化”就是多年来我们各级政府 一直在努力做的工作,但实际上,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引导,尽管也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需要我们对“送”什么、怎么“送”进行深人 探讨,特别是在“送文化”中也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文化享有权,打破 农村文化“热在县里、冷在乡里、僵在村里”的尴尬现状。
为活跃基 层文化生活,必须建立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发挥各级文艺团体的 作用,以政府买单的方式,列人财政预算,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 多种需求,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生活的体贴和关爱。在“送文 化”的同时,还要学会“种文化”。
我们感到,在农村一个文化“能 人”往往可以带动全村的文体活动,关注、扶持这些文体活动骨干, 具有延伸辐射带动作用,必须积极培养和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和 民间艺人素质,把我们编辑出版的优秀小戏小品曲艺集,发放到基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活动,推进牧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从2006年3月起,在全镇开展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活动,现根据省市县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策划书。
一、总体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家家户户发展经济项目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活动,实现“四通”,即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实施“五改”,即实施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做到“五有”,即做到有组织网络、有建设规划、有文化体育场所、有垃圾处理场、有禽畜饲养栏;达到“五化”,即乡村环境建设要达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建设“五好”,即在加强牧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方面,做到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发展好路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兴办一个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
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牧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牧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牧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牧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牧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组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区别不同情况,科学编制规划;在新牧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三、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 1、目标任务 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镇牧农村中开展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新村镇、新产业、新农民、新经济组织、新风貌和好班子)新牧农村建设活动。总体目标是: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充分调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力量,发扬优势,力争实现村村通油路和有线广播电视,并率先在所有村全面完成规划编制,与县城整体发展规划接轨;率先在全镇牧农村完成“三清三改”;率先在牧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现代化上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5年的努力,全镇8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治安秩序良好”的文明村镇标准。同时达到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牧农村面貌大改观,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的目标。
具体目标要求是: ——建设新牧农村。全面开展村规划设计工作,三年内完成全部村庄的总体规划编制;引导牧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民房;规划区内新建的民房,要求设计美观,格调鲜明,特别要设计一些独具一格且有艺术性的民居,不搞简单的整齐划一、千房一面;建立和完善村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体育以及供电、电视、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使所有村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发展新产业。加快调整牧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准牧农业、生态牧农业、品牌牧农业、创汇牧农业;实施优势发展战略,各村要根据当地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着力培育做强2-3个牧农业支柱产业,提升牧农业产业化水平;将产业发展与改水改厕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猪-沼-菜”等生态牧农业模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高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新牧农民。推进“牧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务工牧农民和产业牧农民,实现全镇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牧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牧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镇新牧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道德体系,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牧农民。
国家各个部委发布的农业种植类政策有以下:
一、项目申报受理单位: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综合开发办
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
支持范围:种植、养殖基地和设施农业项目;棉花、果蔬、茶叶、食用菌、花卉、蚕桑、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资金补助数额:80-160万元
申请申报时间:3月
二、项目申报受理单位:科技厅、科委
项目名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范围:现代种业、食品加工、饲料、生物农药、农业机械装备、生物质利用与生物能源、林产加工、乡村环保、乡村物流等涉农产业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
资金补助数额:100-300万元
申请申报时间:4月
对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国家级文化产业专项规划 在当前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文化产业的广阔前景要求我们站在人均GDP3000美元、即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高度上,审时度势,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的基础上编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加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保持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平稳增长的任务非常艰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内外统筹,实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作用。新的时代起点上,国家级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独立的指导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国性的文化产业规划。虽然文化产业规划被包含于文化发展规划中只要措施得力,也一样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文化发展规划往往面面俱到,考虑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平衡问题,不可能详细具体地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开出“药单”,而专项规划则可以弥补上述之不足。
更何况新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开始呼唤国家级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的出台。可资借鉴的是,韩国政府1999-2001年就先后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这些规划有力地促进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也从昔日一文化产业小国一跃而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
当然,国情不同不能盲目照搬,但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性产业,同时文化产业又是分属几个部门管理的由若干个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它的发展需要较高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尤其是在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打破行政和行业壁垒,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更是少不了权威的、站在全国高度的文化产业规划的指导,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帮助文化产业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 (二)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树立新的编制思路 一方面,如前所述,我国文化产业自身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文化产业规划编制与时俱进,真正担当起指导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我国规划编制工作的新发展已经向“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下面几点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要全面、准确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与“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和2020年确定的发展目标的衔接。
考虑到2020年是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年份,十七大明确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然相应要求经济社会各项指标保持一定的增速,“十二五”规划期是2011-2015年,距离2020年只有5年,所以必须要着眼于2020年国家一系列战略目标的确定和要求。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也必须服从这一要求。
“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已经为“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在“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其次,规划编制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内外统筹。
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和我国规划编制的新特点都要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必须高瞻远瞩,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科学评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整体、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从国际和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双重要求出发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内外统筹,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为此,除国家要制定国家级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外,各省市也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确立文化产业规划的合理地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业已或正在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省市可以考虑制定文化产业专项规划。
规划编制还要同时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对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做出重大部署,此举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是“三步走”战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文件提出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这无疑已经明确了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机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市场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农民的消费潜力还未发挥出来。因此,“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给予涉农文化产业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因地制宜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文化产业差距,城乡协同发展,这也是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