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花盆大多数比较素雅,盆体上的图案大多是是山水水墨画,或者是工笔人物画和花鸟画,从搭配的整体效果看,这类花盆可根据具体的形状搭配不同的植物。
1.盆口较小、盆身较高的花盆,可用来种植兰花;2.盆口较大的花盆可用来种植各种盆景植物,如松、柏、竹等,也可用来种植君子兰、朱顶红等球根花卉;3.大型的花盆可用来种植梅花、腊梅,米兰等木本植物;4.浅盆可用来种植水仙,大缸可用来种植睡莲或者荷花。总之,这种风格的花盆应该搭配体现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植物,比如中国的十大名花,以及一些原产中国的奇花异卉。
在古代,特别会种花的人,称之为“花师”,相当于职业园艺师,往往是全职的,带有家族继承性质,特别类似于,今天流行的“匠人”概念。
古代的花卉栽培技术相当先进,很多在今天仍需要,依靠现代设备和大量数据控制,才能实现的技术,在古代以臻成熟。比如,催花技术,让植物反季节开花,在特殊的时间里,群体开放以到观赏效果。五代沈汾著《续仙传》中记载,有一个叫殷七七的道士,就有调节花期的技术,“能开非时花”,当时,为花木建温室,或是将花卉放在浴堂里养已不鲜见,李白在《春葺新居》中写道:“看惯温室树,饱识浴堂花”。
《酉阳杂俎》中记载“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于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这跟我们在春节看到的年宵花,所使用的种植技术没有本质区别,如蝴蝶兰、红掌等,大部分都是进行过催花技术的处理。到了明清时代,小规模的温室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有了更加规模化的做法,即,将大批的花卉自运河搬运至南方,利用温差条件催花,待销售时运回北方,可见花卉种植,已经成为相当NB的大宗交易。
既说到今天的话题,便绕不开一个牛人,此人名曰宋单父,字仲儒,洛阳人,唐代最著名的牡丹栽培专家,柳宗元在《龙城录》中说他,“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色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上皇(玄宗)招至骊山,花树万本,色更不同,赐金千余两”。
古人说话有水平,短短几句,把成功之道说个明白,首先,柳宗元赞的不是养花手艺,而是“善吟诗”,其次才是“种艺术”,足见混(媒体)圈子的重要性,直至于皇上都竖了大拇指,那自然日进千金,所以此宋,绝不是个只会种花的蠢萌。其次,必须“人不能知其术”方显得技术金贵,贵到什么程度呢,差不多同时期,一个叫柳浑善的人,写了首打油诗:“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校几多”贵到叫人说葡萄酸,相当于,“住别墅也没啥好,大的简直心慌”的那种心情。
古人对于鲜花、花卉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人,光看前面两位小主头上,那绝不是三五朵能解决问题的,而是管窥一个时代完整庞大的产业链,况且,除了广大妇女同胞的衣饰需求,古人生活细致讲究,而花卉,是再好不过的调味。
日常宴饮,杯盏碗碟之外,以四面鲜花瓶插,家中日常,芭蕉、桃、杏、松、竹、梅,缺一不可。《元氏掖庭记》写道:饮宴不常,名色亦异,碧桃盛开,举杯相赏名曰“爱娇之宴”。红梅初发,携尊对酌,名曰“浇红之宴”。海棠谓之“暖妆”,瑞香谓之“拨寒”,牡丹谓之“惜香”至于落花之饮,名为“恋春”,催花之设,名为“夺秀”,其或缯楼幔阁,清暑回阳,佩兰采莲,则随其所事而名之也。
桃花开了来一发,梅花开了来一发,海棠、瑞香、牡丹来了各来一发,连花谢了,没花可看了也要来一发,以鲜花为主题的趴体,名目繁多,何其香艳。从平民到士大夫再到皇家宫苑,全民热衷花卉事业,反倒衬得现代人过得粗糙,不年不节买盆花,老婆/老公总得翻个白眼儿,更别说“惜香”“恋春”啥的。
叫“独座”。厅堂上置于天然几前的一种长方形桌子,高度约与方桌相等。祭祀时常供设香炉、蜡竿和摆放供品,故名供桌。
常与天然几、八仙桌和两只“独座”,或一对扶手椅构成一组家具。是苏州古典园林家具中常见的一种家具式样。
中国古代的客厅,称为厅堂。是会见宾朋、长幼教谕、喜庆活动的场所,需镇得住场面。厅堂中的家具,早在宋代就有一定的陈设内容与格式,到明代后期逐渐形成了风格,并迅速流行起来。
常见的厅堂家具有:翘条几、供桌、八仙桌、独座、长书案、罗汉床、茶几、香几、博古架、落地屏、插屏、镜屏、太师椅、圈椅等。
这些不同的家具组合在一起摆放,其陈设规律是相当有考究的,能充分反映出主人的学识、修养、气质和品位。
在古代,我国传统厅堂的陈设讲究严格有序,中规中矩,以正厅中轴线为基准,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摆放,体现出庄重、高贵的气派。
尤其是正厅,通常都有前后门,是由外进入内屋的通道,故厅内陈设较严整静穆,多以“疏朗多空余”的方式陈设布置。
扩展资料:
家具的布置:
家具、楹联、匾额、挂屏、书画屏条都以中轴线形成两边对称布置。入门正对着板壁或屏风,起到挡风辟邪和加强私密性的作用。
板壁前放长条案,条案前是一张四仙或八仙方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或太师椅,以右主、左宾或左上右下为序,皆以“序”来入座。
墙正中挂中堂字画,这一定是按“皇、相、翰林、名人、格言”为序的匾额,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中的“序”和“礼”。
墙两侧配上条幅,皆是名人字画,内容多为儒家治家修身格言。堂中央两侧摆放对称的几和椅,是晚辈或下属的排列座式。
一般而言,厅堂家具的摆放,是最能体现家庭精神境界和生活品位的焦点。可谓“添一笔则无章,少一笔则意寡”,只有相得益彰,方能起坐之间,自成天地。
古代花盆底鞋只有清代的花盆底鞋一种,清代花盆底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随着年龄增长,鞋底高度也逐渐降低,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
扩展资料:
穿花盆底鞋的原因:
满族多罗甘珠女罕的父王被一个名叫哈斯古罕的奸诈的部落首领害死,他们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夺走了。多罗甘珠决心夺回城池,并为父王报仇。但是阿克敦城三面围着“红眼哈塘”,红锈水有三尺多深,人马无法过去。多罗甘珠想啊想,受到了长腿白鹤的启发,她带领众人,制作了“人造木鹤腿”,顺利地走过了红眼哈塘,夺回了阿克敦城,也为父亲报了仇。
从此,满族的妇女们在上山采蘑菇、采榛子时,为了防止被毒蛇咬伤,也在脚上套上这种“木鹤腿”。
后来这种木鹤腿就慢慢演变成一种生活中的高底木鞋,有的两头宽、中间细,粗看很像马蹄,起名叫“马蹄底”;有些像花盆,起名叫“花盆底”;还有龙鱼底、四闪底等,都是根据设计的形状而命名的,不管如何千变万化,其高跟都是镶嵌在脚心部位,总称叫“旗鞋”。
旗鞋最初为半寸至1寸,后逐渐增高至5寸左右。清宫女眷和贵族妇女大多穿4寸以上,年轻者鞋底高度可达六七寸(即25cm左右)。娴雅的旗装配上高底旗鞋,使女性更显得婷立修长,轻盈高雅。
对于旗鞋的出现,还有一种说法。大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这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群里,这样就不会轻易露出大脚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清代花盆底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宫女真的都是踩着“花盆底”鞋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8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