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典型的农历节日。汉代以后逐步形成了重阳之日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和避灾免祸的民间风俗,并以节日形式出现,在民间广为流行。民间也流传着“霜降逢重阳,十家烟火九家亡”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是中国古代火耕文化的残余,重阳节也就是古代“火历”下的消防节。按照火历,“季秋内火”是祭祀“大火星”(天蝎座α星)的日子,祭祀时间接近今天的重阳节。虽然作为农历的重阳节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是作为火历的消防节,“季秋内火”已经被我国的畲民遵从了近5000年。即使是今天,我国的闽西地区依然遵从这一习俗。
火历之下的“秋节”
关于“季秋内火”有一种说法,按照火历,指引古代季节性生产的大火星在火历季秋(相当于农历九月)隐退,所以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夏小正》中称之为“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隐退,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生产、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就像寒食节之后需要“出火”仪式那样,先人们认为有必要在这一节点——秋节,举行相应的“内火祭仪”。
汉代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这说明上巳节和重阳节都需要登高,它们分别是“春节”和“秋节”。古代的祭祀内容缺乏记录,但从古代的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和寒食节并入清明节来看,寒食节的祭祀习俗也有可能通过上巳节映射到重阳节上。据说南方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祭拜居家的火神,是祭拜国家的火神祝融的“缩小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古代农历九月祭祀大火星的残余。内火,是指大火星移位退伏,说明季节更换,夏去秋来。对于生活在刀耕火种社会的畲民来说,寒食节相当于他们的春节,是防火季节的结束;季秋(重阳)就是他们的秋节,是防火季节的开端。
另外,《周礼·夏官·司爟》载“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那么,记载中的季春是哪一天呢?按照火历,寒食节是冬至日起算的第105日,寒食节之前是禁火的,而第二天就可以出火了,通常第二天就是清明节。不过,清明节和重阳节一样是农历的节日,火历之下,只有非常粗略的“季春”和“季秋”作为年度生产的起止日期。出火就是在野外烧荒,这是畲民农业生产的第一步,所以非常慎重。 同样,内火也是一个年度的里程碑事件,内火意味着禁火,不能到野外烧火,这是为了保护野外的燃料,防止烧荒失控,影响来年的收成。也许有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这就需要认识一下刀耕火种时期的经济和生产方式。
什么是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又称“刀耕火耨”“火耨刀耕”,是远古人类社会非常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掉,从植被中清理土地、播种农作物的一种耕作方法。这种农耕方式最早是用石斧、石刀砍树,用火种烧荒,在灰烬上播种。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需要深耕、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不需要施肥),完全利用大自然的降水,通过烧荒除草(不需要劳动除草),一般种两三年后易地而种。由于缺乏工具、经营粗放,虽然亩产不低,但需要大片的土地,然而,在相同的劳动力投入之下,这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耕作方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这种方式又演化为轮作技术和休耕制,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经济方式,也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资源平衡。
所谓刀耕只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一般是指除草。土地一般是不犁不作,如果真的耕了,反而没有好处。因为深耕会把草木灰埋到下面,并把土壤深处的虫卵和草籽翻上来。烧地的时机也是专门的学问,烧晚了会耽误农时,烧早了不能马上播种,肥料流失,反而让杂草得到生长机会。耕种时间越短,树根就越容易复生,植被越容易恢复,水土流失越少。这样,山民总是有地可以种,有山林可供采集狩猎,形成良性的循环。刀耕、锄耕和犁耕并不是3种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方式,而是3种不同场合的农业方式。后两者是农耕生产方式,是人口增加、向环境需索加强的结果。
刀耕火种经济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演化。远古的农业(神农时代)实行撂荒耕作制,一般是耕种几年之后,便要抛荒,重新寻找新的土地来源,所以氏族搬迁是经常的事。“帝尧始封于唐,有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这种耕作制在商代仍然存在,有人认为,商代多次迁都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撂荒。到了西周时期,生产方式便开始进入到休闲耕作制(休耕),或轮作技术(轮作)。《诗经》及《周易》中均有葘、新、畬的记载。《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葘,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葘田,指休闲田,任其长草;新田是为休闲之后重新耕种之田;畬田则是耕种之后第二年的田,田中已长草,但经过除草之后,仍可种植。葘、新、畲记载的出现,表明以3年为一周期的休闲耕作制度已经出现,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清除播种之前的杂草,但在播种之后,有些杂草又随作物一同长出,有些杂草不仅辨认困难,且清除起来也要比播种之前困难得多,为使莠不乱苗,中耕除草便出现了。商代卜辞中已有耨草的记载,到西周时期,有关中耕除草的记载就越来越多了,《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耘,即中耕除草,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经过中耕、除草和培土,作物就可以生长茂盛。中耕除草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农活,从而带来了对农具的需求。
那么,刀耕火种的缺陷是什么?通常刀耕火种只能干3年,3年以上,土壤的肥力耗尽,杂草丛生的燃料密度不足,所以再放火就烧不死野草,缺乏工具对付野草,庄稼竞争不过野草,所以产量急剧下降,就不能继续生产了。
作为消防节的重阳节
那么除了作为秋节的重阳节需要庆祝之外,作为禁火的消防节,历史上有记录吗?除了《周礼》中对“季春出火,季秋内火”的记录,宋代大中祥符四年(1015年)宋真宗还发布了《顺时行火詔》,其内容是:“火田之禁,著在礼经。山林之间,合顺时令。其或昆虫未蛰,草木犹蕃,輒纵燎原,则伤生类。诸州县人,畬田并如乡土旧例。自餘焚烧野草,须十月后方得纵火。其行路野宿人所在检察,毋使延燔。”也就是说,大中祥符年间(暖相气候),需要防止野外失火,于是宋真宗发布一则对于农耕社会非常罕见的诏书,规范冬季野外用火的行为。通常暖相气候条件下,野外纵火容易失控,比如1452年,明政府针对蒙古人的烧火行动,把延关城烧了,这说明暖相气候容易导致烧荒失控。另外,公元前492年前后,“鲁人烧积泽”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暖相气候时期。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借猪八戒的口说出了他的消防观:“八戒道:莫乱谈。烧荒的须在十来月,草衰木枯,方好引火。如今正是蕃盛之时,怎么烧得?”猪八戒想烧荒,需要农历十月份天气干燥的帮助;宋真宗怕烧荒,也是担心农历十月份的天气干燥。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而宋真宗和猪八戒都是担心农历十月之后的事情?这是因为气候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农事需要经常性地调整,例如寒食节本来是靠近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可是那些福建的客家人因为天气暖和,所以在农历二月二就庆祝寒食节,只因为当时的环境温度条件发生了改变,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这句话——“霜降逢重阳,十家烟火九家亡”。通常重阳是农历九月初九,霜降是农历九月中旬,两者很少相逢,相逢往往是公历的10月中旬,这时候天气已经相当干燥,更有防火的必要性,所以“十家烟火九家亡”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这一民谚也会让人们更加认真对待重阳节的禁火仪式和风俗。
【责任编辑】张小萌
请到「后台-用户-个人资料」中填写个人说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5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