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来,这些困在废墟下的孩子们已经见到了多名救援人员,除了家长、当地村民、救援人员外,也见到了来自天津的特警。
200名特警于13日下午6点赶到现场救援,截至昨天下午2点,已经成功营救出困在北川县县城、景家村、苦竹坝水库、电站等地400余名被困人员。 然而,却因为手上的施救工具只有铁锹和钢钎而无能为力。
特警们对压在废墟中求救的孩子束手无策,他们不敢乱撬楼板,担心整幢楼垮塌下来;也不敢采取粗鲁方式实施救援。特警们无能为力,他们在安慰孩子的时候落泪了,在走出操场的时候放声大哭。
关于母爱的: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叔叔,我在。”昨天(2008。
05。14)下午2点,北川县曲山小学的废墟前,一个微弱的童声传进了救援人员朱云能的耳朵。
“快,这边有小孩的声音。” 朱云能马上找到了救援队员。
撬棍、铁锹悉数派上用场,但由于垮塌的楼层堆积太厚,十多名队员的搜救工作无济于事。 随后,救援队员只得动用液压组合破拆器,严密的乱阵中逐渐被撑开一条缝隙,缝隙越来越宽,队员们发现,一名男孩浑身是血,躺在几名孩子的尸体上。
就在大家将救援的手伸向他时,孩子却坚决拒绝:“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 “这孩子太懂事了。”
孩子的一句话,当即让救援队员热泪盈眶。随后,队员们果然在旁边的隔层中发现了十多个被困的孩子。
几个小时后,直到其余孩子全被救出,男孩才最后一个钻出废墟。 据说,在四川什邡市的蓥华镇中学,一个小女孩被救出时还拿着手电筒在看书,对此,她的回答是:“我在里面感到害怕,只有依靠看书来使我不因疲倦而昏睡过去。”
在四川汶川县被救出来的一些人,在回去给亲人报平安的路上,看见一个又一个的伤员从废墟中被抬出来,竟又回到那些废墟中去帮忙抢救伤员。 还有一些从其他地区赶来的自发组成救援队的人在帮忙救人。
在四川成都许多热心的的哥的姐们一大早就出发前往灾区,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及时将伤员送往医院救治…… 四川某中学一教师——谭中秋在地震发生时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地护住4个学生,那一刻他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4个鲜活的年轻的生命,他后脑和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了这一切。 地震发生后,四川汶川县已处于断水断电的状态。
当时,附近同样受灾的村民却拉着一车车的黄瓜及一些其他水果送往该地区,虽然,几车水果蔬菜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在救援物资为到达之前,这些东西却是可以救活很多人。
(2分)北京教育对口支援合作开启新模式。
(或“北京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网正式开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新闻概写的范畴。
新闻概写包含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主体、拟写结束语等。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概括出中心内容,突出主要事实。
本题属于第一种,拟写一句话新闻。学生首先要了解新闻的组成特点,新闻一般由导语+正文组成,而导语部分是整个新闻的中心所在,正文是对导语的展开或补充。
所以学生只要抓住导语部分进行压缩即可(如正文是对导语的补充,可适当加进去)。压缩的模式为:何人(对象)何时何地何事(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本题就可以抓住导语部分,“由北京市教委开发并建设的北京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网今日正式开通运行”,然后进行压缩,对象是“北京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网”,时间是“今日”,事件是“正式运行”。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结尾说“带去了同龄人的一片爱心”,前面就不能再说“带着社会各界的深情厚谊”了,否则不对应。
“今天一早“杭州中小学生爱心访问团”乘车赴诸暨市双桥镇大南村和绍兴县王坛乡丹家村看望本报报道的面对贫困生活环境各自撑起一个家的两位乡村小孩——13岁的周伟红和11岁的董冬娟”这句话太长了,不适合阅读,要转换成短句子。例如: 今天一早,“杭州中小学生爱心访问团”乘车赴诸暨市双桥镇大南村和绍兴县王坛乡丹家村,看望本报报道的面对贫困生活环境,各自撑起一个家的两位乡村小孩——13岁的周伟红和11岁的董冬娟,给他们带去了杭州千千万万个同龄人的一片爱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0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