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鸢:别名灰鹞子,为隼形目、鹰科、黑翅鸢属鸟类,原产于南北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温带地区较为少见。野生于海拔4000m一下,有树木和灌木的开阔原野、农田、疏林和草原地区。1789年命名,共5个亚种。多数地区为留鸟,不迁徙,中国在云南省为留鸟,在浙江、广西、河北为夏候鸟。春季于4-5月到达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
小型猛禽。常单独在早晨和黄昏活动,常停息在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突然猛冲过去扑食。也会无声无息地在天空长时间地盘旋、滑翔、观察地面动静,发现猎物再俯冲而下抓取。叫声细而尖,似Kyuit或knee。
黑翅鸢形态特征 >
体长30-34cm。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额白色,到头顶逐渐变为灰色。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蓝灰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大覆羽后缘。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缀有沙皮黄色,两侧尾羽灰白色。整个下体和翅下覆羽白色,但初级飞羽下表面黑色。跗蹠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间稍凹,呈浅叉状。虹膜成鸟血红色,幼鸟黄色或黄褐色,嘴黑色,蜡膜和口角淡黄色,脚和趾深黄色,爪黑色。
黑翅鸢生活习性 >
有时也在空中盘旋、翱翔,并不时地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滑翔。间或也鼓翼飞翔,两翅扇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地面食物时突然直扑而下。
黑翅鸢饲养方法 >
主要以田间鼠类、昆虫、小鸟、野兔和爬行类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守候在电线杆上和高大树木顶端,等候过往小鸟和昆虫,然后突然俯冲而下捕之。
黑翅鸢雌雄分辨 >
两性相似。幼鸟头顶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缘。上体更褐,亦具宽阔的白色羽缘。翅覆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缘。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轴纹,羽缘缀有茶褐色或灰色,其余似成鸟。
黑翅鸢繁殖方式 >
营巢于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的树上或高的灌木上。巢较松散而简陋,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有时放有细草根和草茎,或根本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5枚,白色或淡黄色、具深红色或红褐色斑,呈卵圆形。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和育雏,孵化期25-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30-35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离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