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肋绣眼鸟:别名白眼儿鸟_粉眼儿鸟_褐色肋绣眼鸟_红肋白目眶鸟,为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东部及南部,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常见于海拔1000m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往南迁徙。1863年命名。
性情活跃的小型鸣禽,体态秀丽的、鸣唱动听,在笼养条件下,经常是灵敏的攀跃于笼缘间,并不停鸣唱,很少休息。跳跃的动作更是姿态万千,倒悬、侧挂、仰望、栖架上的后滚翻等,动作都很独特,非常喜人可爱。
红肋绣眼鸟形态特征 >
头体长10-12cm,重11-14g。眼周具明显的白圈,与暗绿绣眼鸟及灰腹绣眼鸟的体型相仿,区别在上体灰色较多,两胁呈显著的栗红色(有时不显露),与其他绣眼鸟极易区别。下颚色较淡,黄色的喉斑较小,头顶无黄色。虹膜红褐,嘴橄榄色,脚灰色。叫声是该属特有的嘁喳叫声dze-dze。
红肋绣眼鸟生活习性 >
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喜欢成群,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有时与暗绿绣眼鸟混群。在次生林和灌丛枝叶与花丛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有时围绕着枝叶团团转或通过两翅的急速振动而悬浮于花上,活动时发出‘嗞嗞’的细弱声音。
红肋绣眼鸟饲养方法 >
以昆虫为食,所吃昆虫主要有鳞翅目成虫和幼虫、鞘翅目金龟甲、金花甲、象甲、叶甲、叩头虫和蝗虫、蝽象、蚜虫、瓢虫、螳螂、蚂蚁等半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也吃蜘蛛、小螺等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松子、马桑子、黄莓、蔷薇种子、女贞果实、花瓣、草子等植物果实和种子。夏季要以昆虫为主,冬季则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红肋绣眼鸟雌雄分辨 >
雄鸟前胸白沾黄色,后胸两侧的苍灰色向中央延伸,连成一明显的胸带。雌鸟与雄鸟相似,但胁部的栗红色常不如雄鸟那样深浓,栗红色较淡,甚或略呈黄褐色。
红肋绣眼鸟繁殖方式 >
繁殖期4-7月,有的早在3月即开始营巢。营巢于阔叶或针叶树及灌木上,巢呈吊篮状或杯状,主要由草茎、草叶、苔藓、树皮、蛛丝、木棉绒等构成,内垫有棕丝、羽毛、细根、草茎、羊毛等。巢多悬吊于细的侧枝末梢或枝权上,四周多有浓密的枝叶隐蔽,不易发现,距地高1-10m。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