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明的。
著名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产品芬达是二战期间在纳粹德国发明的,并且是在总公司并不知情的情况下。
二战前,德国纳粹党卫军急需一种清甜可口的饮品。可口可乐德国有限公司与希特勒达成一致,开始在德占区修建瓶装厂,可口可乐在德国非常畅销,1939年已有43个装瓶厂和600多家分销商。
到了1940年代,美国与纳粹德国的关系开始紧张。1941年,由于贸易禁运,德国分部已经无法从美国总公司得到可口可乐的主要糖浆配方了。为了维持可口可乐工厂的运作和工人们的生计,可口可乐公司德国业务新负责人马克斯·凯斯利用德国仅可以获得的原料——乳清和水果残渣,创建了一款新饮料,为给新饮料取一个有吸引力的名字,他还亲自在工厂举行了一次比赛,叫手下的员工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幻想。当时一名销售人员脱口而出——“芬达!”(词根与德语“幻想”相同),于是它就成为了这款新饮料的名字。
芬达纠纷找法院部门之类即可。具体哪个部门的解决方法如下:
“芬达”系是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知名品牌,因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不允许将“芬达”饮料瓶的设计注册为立体商标,可口可乐公司将商评委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5年12月23日上午,该案在北京一中院作出一审判决。
1955年的意大利,可口可乐公司发布芬达上市,一款不断冒着起泡的橘黄色饮料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宴请,人们在谈天论地的同时,总要时不时的来上一罐。而当时处于战后分裂的德国人则不屑一顾。
“一群乡巴佬,这玩意儿老子早在1941年就已经喝的想要吐了,无非是那帮美国佬们盗取了我们的专利。瞧把你们给乐的,一看就是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人!”一位不知名的德国老大爷如是说。
这个老大爷说的确实没错,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由于受到美国的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很多的原材料被列入了禁止出口的行列,而可乐浆却也包含其中。众所周知,可乐浆就是可口可乐的灵魂,一副没有灵魂的皮囊,就算外表再美,也是索然无味。一时间,整个德国处在了没有可乐来聊以自慰的恐慌当中。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个以啤酒和烤肠成名的国家,也在为即将“消失”的可乐而发起愁来。
德国政府发现地主家也没有了“存粮”,于是就对可口可乐公司在德国开展业务的负责人马克思·凯思利下达了一项硬指标,要求其在短时间内研发一种可以代替可乐的碳酸饮料,以平复国人躁动的心灵。这让凯思利犯了难,心想我只是一个拓展业务的,对于饮料的研发,完全就是门外汉,这不是赶骡子上马吗?想要推脱,但德国人黑洞洞的枪口那可是世界闻名,没办法,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一个由化学家、民间高人、美食家等等身份所组成的团队油然而立。“自由发挥”是这个团队的唯一宗旨,反正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造出一款让元首肯定的饮料,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中国有句老话是“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这个团队果然不负众望,一款看似不太正经的橘色“可乐”出现在了德国民众的饭桌上。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凯思利在听到一阵打嗝后所发出的欢呼声,终于擦去额头渗出来的汗。
“这是我们德国人自己的可乐吗?”
“是,它叫芬达!”
二战结束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重新包装了芬达,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碳酸饮料出现在世界各地,并且为了与纳粹撇清“关系”,宣称与德国的芬达没有任何的关系,口味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那个“芬达”也曾经流传于世。
芬达诞生于德国历史上著名工业区——鲁尔区,是地道的德国制造饮料。1940年由于二战的爆发,可口可乐的生产原料被禁止进口到德国。原材料的稀缺使当时的子公司饮料制造商不得不绞尽脑汁,研制出新的便宜可得的产品来满足大众需求。时任埃森可口可乐有限公司的董事马克思·凯斯要求他的一众研发人员寻找代替品,并最终敲定了一种软饮料——由乳清和苹果浆制成的柠檬水。
即便在战争时期,苹果和乳清也能轻易获得,便省去了原材料短缺的困扰。这款新制成的饮料产品带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水果味,马克思几乎能预见到它的红火。
据说,芬达(Fanta)名字来源于“fantastisch”,母公司起初并不相信它能成功,并认为此种产品只能靠幻想才能出售,因此,芬达这个名字最初就是代表想象力,幻想。
1942年,可口可乐在德国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芬达的崛起。战后,该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我们今天谈起的芬达,往往是最受欢迎的橙色柠檬水,它就是战后1955年在意大利研制出的橙色饮料。
1955年,芬达在澳大利亚上市,一年后又在美国上市,直到1960年已经在36个国家流行,并于1984年来到了中国。如今,芬达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研制出了多种口味,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4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