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动物的组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原生动物的有孔虫浮游动物、放射虫、纤毛虫; 甲壳动物的桡足类、磷虾类、糠虾类; 软体运动的翼足类、异足类; 舶囊类的一些种类以及各种底栖动物的浮游幼体等。浮游动物是水体中较敏感的指示生物,在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及生物生产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淡水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作为 “次级生产者”,浮游动物是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一个重要环节。
4.1.3.1 原生动物 (Protozoa)
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结构与功能特征是客观存在的。许多研究结果已经证实,无论是由重金属或者严重有机污染引起的环境条件的变化,还是其他环境因子的急剧变化都会改变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原生动物群落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反应符合许多高等生物适应环境条件的规律。从种类的多样性、结构上的特殊性及分布的广泛性来看,原生动物可作为理想的指示生物。影响淡水原生动物的主要环境因素有以下三方面 (章宗涉等,1991) : ①温度: 原生动物既可生活在地球寒冷的两极和冰雪之中,也可生活在高温的温泉中,如西藏 67℃的温泉中看到鳐颌砂壳虫,不过大多数原生动物最适宜的温度为 16 ~25℃。②pH 值: 大多数原生动物能忍耐天然水体中 pH 值的大幅度变化,一般原生动物最适 pH 在 6.5 ~8.0 之间。③有机质含量: 水体中有机质的含量对原生动物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有些种类大量出现于受重污染、有机质较多的水体中,如草履虫、屋滴虫、小口钟虫等; 在中度污染、有机质较丰富的水域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少数种类仅出现于有机质很少的清洁的水中,因此,调查水体中的原生动物既可了解水体生产力的高低,又可指示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4.1.3.2 轮虫类 (Rotifera)
轮虫类作为水体浮游动物的组成部分,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及生物生产力和水质监测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轮虫可以作为水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轮虫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各种类型的水域中都能生存。水温和 pH 值是影响轮虫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根据在不同温度下出现的种类,轮虫可分为冷水性种类、广温性种类和暖水性种类。在大部分水体中广温性种类占优势。武汉东湖长期的定点观察表明,轮虫总数的高峰一般出现在 20℃以上的水温。这是因为温度上升,孵化和发育时间缩短,在丰富的食物供给条件下,使种群周转加快,导致种群密度迅速增加,形成轮虫总数的高峰。根据 pH 值的不同,轮虫亦可分为碱水性种类、兼性种类和酸性种类。一般的规律是在酸性水体中,种类多,数量少,而在碱性水体中则数量多,种类少。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加,使水的 pH 值上升导致轮虫种类减少而数量增多。因此,轮虫可指示水质的营养状况。Sladecek (1983) 认为轮虫是良好的水质指示生物,是污染性 (即用 BOD5表示的易腐烂的有机物含量) 方便的指示生物,并列出了每种轮虫的污染价、种的指示权和个体污染指数。
国内用轮虫评价水质也有许多报道,李共国等 (1998) 研究了西湖若干生态因子对轮虫群落的影响,阐明了轮虫与水体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轮虫中的前节晶囊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等均被公认为是 α - 中污带至 β 中污带的指示生物。上述种类作为富营养型水体指示生物,已被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云南滇池、洋河水库、山东棘洪滩蓄水库等大型水体的研究所进一步证实和应用 (黄海魁,1992; 田家怡,1991) 。
4.1.3.3 枝角类和桡足类 (Cladocera and Copepoda)
枝角类和桡足类栖息于淡水、咸淡水中,是重要的浮游动物。利用枝角类作为水质的指示生物国内外报道较多 (日本生态学会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1987; 国家环保局 《水生生物监测手册》编委会,1993) 。枝角类绝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 (章宗涉等,1991) ,它们以水体中细菌、藻类、有机碎屑为食,大多数枝角类是广温性种类,一般喜欢较高的温度。在 pH 值 6.5 ~8.5 之间均可生活,但对碱性水体更能适应。它们主要栖息于湖泊中,尤其在水草丰富的沿岸带,种类特别丰富。在敞水区,其虽然种类并不多,但数量很大,是鱼类的重要饵料,特别是在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放养的中后期和鱼种培育阶段,是最重要的天然饵料。但在鱼苗下塘初期,枝角类的大量繁殖则害多利少,必须加以控制。温度对桡足类的胚胎发育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温度低,发育时间长,个体较大; 温度高,发育时间短,个体较小。根据武汉东湖定点观察,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哲水蚤的数量下降,而剑水蚤增多。Liebmann、津田、罗森、托马森、Kolkwitz 和 Marsson 等(日本生态学会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1987) 已研究过枝角类的污染指示性,并分别提出部分污染指示种。浮游动物中,蚤类是常用的毒性试验生物,它对许多毒物高度敏感。蚤类对毒物的反应有时比鱼类更为敏感。国家环保局编著的 《水生生物监测手册》 (1993)就列出了多种蚤类对农药、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的毒性指标。Nikipelov (1966) 曾用大型蚤类测试工业废水中各种物质的毒性。庄德辉 (1990) 介绍了网纹溞生物周期毒性试验方法,研究表明,网纹溞可在 7 天时间内完成存活和繁殖,其结果可用于废水或毒物的毒性评价。据研究,随着武汉东湖的富营养化程度的日益严重,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下降,产生明显的次生演替,浮游动物的数量随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而急剧增加 (杨宇峰等,1994) ,水体中哲水蚤的数量下降而剑水蚤的数量增加,特别是适于肥水生殖的桡足类(如邻近剑水蚤) 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东湖的优势种属 (杨宇峰等,1994; 龚循矩,1983)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