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过去一直把重点放在传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导上。手册强调的是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的应用;适当的防护设备;正确的实验室设计、操作和维护;以及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来减少工作人员受伤或患病的危险。在按照这些推荐意见执行时,对环境以及周围较大范围社区所造成的危险也可降到最低。目前必须通过引入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来丰富上述实现生物安全的传统方法。最近全球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强调有必要保护实验室以及实验室内的材料,以免可能因故意行为而危害人类、家畜、农业或环境。在确定一个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需要之前,必须首先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laboratory biosecurity)”之间的差异。
“实验室生物安全”一词用来描述那些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则是指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
有效的生物安全规范是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活动的根本。通过危险度评估工作(作为实验室所在机构生物安全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实施),可以收集关于所使用生物体的类型、它们的物理位置、需要接触这些生物体的人员以及负责这些生物体人员的身份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评估一个单位是否拥有这样的生物材料,而这些生物材料对于那些企图不当使用它们的人具有诱惑力。应建立国家标准来明确国家和各单位在防止标本、病原体和毒素被滥用方面应负的责任。
每个单位都必须根据本单位的需要、实验室工作的类型以及本地的情况等来制定和实施特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规划。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活动应能代表所在单位的不同需求,必要时应由科技主管、研究负责人、生物安全官员、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以及执法机构和安全机构的人员来参与。
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应以对病原体和毒素负责任的综合方案为基础,其中应包括对病原体和毒素的贮存位置、进出人员资料、使用记录、设施内及设施间进行内部或外部运送的记录文件以及对材料进行任何灭活和∕或丢弃等情况的最新调查结果。同样地,应制定一个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方案来鉴别、报告、调查并纠正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工作中的违规情况,包括调查结果中不符合规定的地方。应明确规定公共卫生和安全保障管理部门在发生违反安全保障事件时的介入程度、作用和责任。
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不同,所有人员都应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理解保护这些材料的必要性以及有关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的原理,培训内容应包括复习有关国家标准和各单位的特殊规定。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说明在发生违反安全保障的事件时相关人员具有哪些安全保障的作用和责任。
对于所有有权接触敏感材料的人员,考察他们在专业和道德方面是否胜任危险性病原体的工作,这也是有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活动的一个中心内容。
总之,安全保障预防应该像无菌操作技术和其他微生物安全操作技术一样,成为实验室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实验室安全保障措施不应阻碍对参比材料、临床和流行病学标本以及临床或公共卫生调查中所需资料的有效共享。职能部门的安全保障管理不应过度干涉科研人员的日常活动,也不应干扰其研究工作。对重要的研究和临床材料的合法使用必须得到保护。评估人员的可靠性、进行专门的安全保障培训以及针对病原体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等都是促进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有效方法。所有这些努力必须通过对危险性和威胁的定期评估,以及对相关措施的定期检查及更新来加以维持。检查这些措施的执行情况,检查对有关规则、责任和纠正措施的解释是否清楚,这些都应该是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规划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国家标准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学员对象:各大医院、研究中心、实验室从事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
课程收益:实验动物相关实验室既涵盖了一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同时也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人员要求更加严格,生物安全事件也相对较多。因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一些动物实验相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知识。
课程内容: 【内训课程编号】N101077 【培训对象】各大医院、研究中心、实验室从事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培训背景】 实验动物相关实验室既涵盖了一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同时也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人员要求更加严格,生物安全事件也相对较多。
因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一些动物实验相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大纲】 一、你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吗?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每个实验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实验的每个环节都会有潜在风险。
大家并没有严格、专业的实验室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意识和技能,实验室环境也没能形成安全、清洁的文化氛围,每天都会有许许多多程度不同的生物安全隐患和风险。 ●动物存在哪些危害,怎样防护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至少先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然后形成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通常国际上称为SOP,大家在实验之前,应该了解清楚,才能及时应用。
二、你做好动物实验的准备了么?在动手之前,你认真思考了以下问题吗?1、你真的了解实验动物么? ●实验动物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为人类需要改变自己,似像非像原种动物,成为“病态异类”;二是由于遗传改变,原有抵抗病原的能力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对病原谱系发生改变,更易得病。 ●实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样品、器官、尸体等控制、操作不当会变成病原污染的扩大器,造成大范围传播,因此,了解实验动物特性,就知道了动物实验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防备于未然。
2、你具备动物实验能力吗? ●动物实验的能力,包括动物饲养能力、对动物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分析能力、关护能力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完成良好的动物实验,同时保证实验中的生物安全。
●动物源人兽共患病,如出血热、结核病、狂犬病、菌痢、寄生虫等疾病更是直接威胁我们健康。实验既要了解病原的危害,也要了解动物感染后的危害,和可能的生物安全风险,操作中要提高能力,降低风险。
●动物活体检测、外科手术、活体采样、解剖取材等技能更是要求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能实际应用。
能力,是安全的保证。3、你知道动物实验要经过审查批准么? ●动物实验方案审查的内容应该包括: 实验人员是否符合操作要求;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动物要求;饲料、垫料、饮水是否符合动物要求;动物运输是否符合要求;实验方案是否符合动物福利要求;动物处置是否符合伦理规范;动物处死是否符合安乐死原则;动物尸体处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等方面。
这些方面,都要有生物安全作为保障。动物实验福利、伦理、生物安全审查中应注意的问题非常多,主要人员培训情况; ●动物实验人员必须经过操作培训,包括:动物基本知识、动物操作、麻醉方法、手术方法、给药方法、取材方法、解剖方法、生物安全防护等各种操作,最好持有专业培训证书。
三、你具备动物实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吗?1、你了解动物实验可能的生物危害吗? ●动物实验可能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动物咬伤、抓伤等直接危害;二是动物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空气、分泌物、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人类;三是人类高致病性病原感染动物实验,从动物或环境再感染人。 ●最常见的情况是,实验动物没有良好的设施、设备作保障,动物污染后处理不当,造成环境、动物、人员的生物危害。
2、你能识别造成动物生物安全风险的行为吗? ●实验室活动,包括动物实验的每个环节都会存在风险。动物实验操作中除了我们熟悉的“3R”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R,就是responsibility,是指责任、责任心。
关护动物,使动物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减少动物烦躁不安、过激行为、减少物质释放(如大动物激惹后呼吸增加、激烈活动时扬尘),均可降低产生风险。 ●需要识别的动物相关风险(10项)3、你知道生物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吗?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通俗地讲就是要了解实验可能的各种风险,万一出现了风险,马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控制手段。
●管理:国家法规、条例、标准等。国家有专门的要求,病原按危害程度被分为1-4类,1-2类称为高致病性病原。
所有病原都应该在1-4级不同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并且事先做好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严格操作,以确保安全。应根据危害程度分类,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减少人员暴露的危险和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动物实验涉及的所有方面,包括动物、病原、试剂、操作等都应预先知道,并识别可能的危害。根据危害程度,提出风险评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
●动物的风险评估应包括:动物等级、大小、特性、饲养、操。
主要采用紫外线灯照射和消毒剂擦拭相结合的方式。
(1) 生物安全柜在每次使用前后,要清除生物安全柜内表面的污染。工作台面和内壁要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所用的消毒剂要能够杀死安全柜里可能发现的任何微生物。
在每天实验结束时,应擦拭生物安全柜的工作台面、四周以及玻璃的内外侧等部位来清除表面的污染。在确定目标生物体以后,可以采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如含氯消毒剂、7 0 %乙醇消毒或含中高水平消毒剂的消毒湿巾。
(2) 推荐在整个工作日中让生物安全柜处于运行状态;实验结束后,在完成柜内常规的清洁与消毒后,需让生物安全柜继续运行5分钟,以净化内部的气体后方可关闭电源开关。 (3) 开启紫外灯照射消毒30分钟。
包括对实验人员、实验室,乃至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物安全一般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世界通用生物安全水平标准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建立的。
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操作以及操作程序,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室-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基础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防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和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扩展资料
生物安全问题引起国际上的广泛注意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由UNEP、WHO、UNIDO及FAO联合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关于生物技术安全的特设工作小组,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
国际上对生物安全立法工作引起特别重视是在1992年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此次大会签署的两个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均专门提到了生物技术安全问题。
从1994年开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共组织了10轮工作会议和政府间谈判,为制订一个全面的《生物安全议定书》做准备,为了尽快拟定议定书初稿,还召开了4次关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特设专家工作组”会议。
1999年2月和2000年1月先后召开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特别会议及其“续会”,130多个国家派代表团参加会议讨论有关问题,其中欧盟15国最为积极,环境部长全部到会,美国副国务卿参加了此次会议。
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终于在2000年5月15日至26日在内罗毕开放签署,其后从2000年6月5日至2001年6月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签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安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安全等级
生物安全负责人责任重大,必须要掌握专业的安全知识,下面大概列举一些出来:
1、在临床和研究性实验室进行工作所需掌握的主要法规;国家职业卫生和安全法规;实验室所在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会的地位。
2、编写操作指南、实验室卫生安全手册;实验室所在单位关于目的和安全制度的声明;安全计划的实施;生物安全负责人和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责任。
3、事故和意外事故的报告:常规和紧急情况下的报告机制和渠道。
4、应急措施;事故、溢出等处理方案的制定。
5、医学监护;成员建档;免疫和疾病记录;怀疑发生实验室感染时的措施。
6、实验室成员中那些会导致行为异常和后续危害的问题。
7、实验室和动物设施遭受故意破坏;安全制度。
8、实验室事故:接种、溢出、破损;与仪器设备相关的危害:离心机、匀浆器。吸管;微生物学操作。
9、气溶胶:如何释放(与仪器设备和操作技术有关的);有关的危害;采用裂隙式和级联瀑布式(cascade)采样器进行检测;HEPA过滤器的原理和和操作方法。
10、实验室成员个人卫生和防护服使用中的监督和指导。
11、生物安全柜:分类、局限性和使用选择;安装和测试(生物学方法,化学烟雾法);使用者操作。
12、通风系统的设计和测试;压力梯度;气流控制;洁净空气室。
13、消毒和灭菌的原则和应用;细菌灭活的动力学;高压灭菌器及其管理;热电偶和指示剂(化学和生物学的)的使用。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的内容,完整的知识未名雷蒙特有这方面的培训。建议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人员都要掌握。每个实验室人员都应该重视实验室安全,如果确实需要学习的话建议找专业的机构进行系统的培训
生物安全体系包括减少和消除疫病的发生、控制疫病在猪场中的传播等。
通过生物安全,从现有环境中去除病原体,而且尽可能减少引人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是一种系统连续的管理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方法。(一)新引进的猪新猪必须是从已检测为主要传染病(如圆环病毒感染、传染性肠胃炎等)阴性的猪群引进;新进的猪需要隔离30天以上,最好在生产场所外进行隔离观察;在最终混群之前还要做1次检测。
(二)生产过程生产流程应从仔猪到母猪或是老年猪。按照不一样日龄分群,并做好不一样猪群间的隔离。
在仔猪舍的人口处建立1个洗涤池,在移人产仔猪舍之前,用抗菌皂和温水对母猪进行清洗;定期利用两个生产周期间的空舍期进行消毒清洁,防止疫病在猪群内传播。 (三)猪场的位置猪场应尽量位于相对较高处;风向应选择在全年大部分时间为上风处的地区。
(四)人员尽量谢绝参观活动,必须时参观者应与工作人员进场一样对待。会客要有离开生产场所的专用会客间。
重视电工、木工、水管工等工作人员的管理,不让他们与猪群接触。 工作人员要使用消毒过的胶靴和工作服,对不一样用处的工作服和胶靴要做出明显标记以示区别。
(五)运输控制进出生产场所的运输车辆,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实行生产区运输工具的明确分工管理。(六)消毒猪场应建立门口消毒池,猪舍内外、猪场道路都要定期严格消毒。
要根据不一样的物体选择不一样的消毒剂。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方法配制消毒液,消毒药要现配现用。
最佳消毒时间要根据消毒液的浓度、环境温度以及污染程度选择。(七)猪场设备围栏、猪群、盛物筐之间的间隔设备,要进行消毒清洁。
风扇、天花板、给料器、饮水器也要定期清洗和消毒,角落更加不能忽视。 (八)其他要防止其他动物,如犬、猫、啮齿动物、昆虫、鸟类、野兽等进人猪场。
1.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与病毒。
这些病菌都附着或寄生在一定物体上,待条件适宜时,经过一定途径传播到植株上,并发病为害。在自然界,病原物的传播主要是依赖外界因素,其中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以风、雨、水、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的作用最大;人为因素中以种苗和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和农业机械的传播最为重要。
2.A.再次应答抗体产生潜伏期短B.再次应答抗体产生产量高C.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亲和力高D.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长3.表达T细胞表位的抗原必须有可提呈性,因而表位的形成涉及APC和靶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此时,原有抗原分子是否保持其构型并不重要,也不会影响T细胞表位的下列特性。
(1)经抗原加工产生的抗原肽,参与构成T细胞识别中的“MHC抗原肽-TCR"三分子复合物,简称三元体。(2)三元体中进入MHC分子抗原结合槽中的小肽,通常以其两端的锚着残基和MHC凹槽内壁结合,中间的隆起部分供TCR识别,构成T细胞表位.(3)与B细胞表位显露于外侧不同,T细胞表位往往藏于蛋白质抗原分子之内。
表明B表位和T表位在抗原分子上一般不属于同一个结构片段。(4)针对特定抗原的T细胞免疫优势表位是否出现,并是否激发带有相应TCR的T细胞克隆,取决于能否出现可识别并提呈这一表位的特定MHC等位基因分子,也即取决于该个体是否携带相应的MHC等位基因。
因为不同的等位基因分子可以提呈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肽段。B细胞表位的特性(1)由抗原表面的亲水性氨基酸残基组成,易于接近BCR和游离的抗体分子。
(2)由连续的或不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后者系抗原分子折叠后形成,因而不连续性表位又称构象表位或构象决定簇。
蛋白质的变性和抗原分子的分解将破坏构象,此时,能识别天然蛋白质的抗体即不再起作用。另外,组成不连续表位的肽链间如果由二硫键相连,则此键一旦被打断,表位即被破坏。
(3)B表位通常位于抗原分子的柔性区,具有可动性。这一特点有利于表位和抗体结合部位呈现最佳的结构互补状态。
互补性一旦提高,结合的亲和力增强。(4)结构复杂的蛋白质抗原可带有多个相互重叠的B表位,其中有一些发挥免疫优势(immuno-dominam)表位的作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