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
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
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
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
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
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
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
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
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到了,大家都可以从工作与学习中放松一下了,可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是不能忽略的,生命是最可贵的,春节如果要上街,最好与朋友亲人结伴同行,说说笑笑,安全热闹;春节如果要出行,请大家务必关好门窗,关好天然气,检查一下家里的电源都关掉了吗,防火防盗;春节如果要开车,最好不要开,因为路上车水马龙,安全事故高发期;春节如果要购物,最好在家里列一份购物清单,设定好自己的购物目标,以免在购物城过程中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春节如果要放烟花爆竹,一是要让大人陪在身边,不要购买三无烟花爆竹,二是最好不要放,那样既不安全又污染环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春节是必不可少的,生命也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安全是很重要的,不要吸烟,喝酒,未成年的孩子不能进入网吧,如果发生什么事故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总是不好的,假期过完后,能够平平安安地见到同学们,朋友们,那是最好不过了,大家聚在一起,聊聊春节发生的事儿,多么其乐融融啊,但是这时突然少了一个人,大家的心也不免得会失落下来。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珍惜生命!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春节。
过年了,为了确保大家过个平安年,提几点建议,衷心祝愿各位平安顺利,家庭幸福,好运不断!
一、走亲访友前,一定要把家里全面检查一遍,一是先检查电器,电热器等是否已经关闭到位,最好是把除了冰箱外的电源切断;二是检查燃气开关是否关闭到位;三是检查门窗是否关闭到位,特别是朝向开阔地方向的门窗阳台要关闭,不能关闭的也要把易燃物品搬离,小心烟花鞭炮冲进来引起火灾;四是记得反锁房门。
二、自驾车出外的同学,一是要先检查车况,最好是到专业的店子或四S店去检查,备用胎要准备好;二是坚决不能酒后开车,这是春节最容易犯的错误,而这又是最不能犯的错误,一定要注意;三是车多人多,车速不要太快,要照顾好新手,咱们都是新手过来的,相互体谅一下,十次事故九次快,慢开也是硬道理;四是到山区下陡坡的时候,新手要记得千万不要空挡滑行,把刹车片麽完了,你也就不好控制了,视情况挂1档或2档慢慢滑。
三、乘车的同学也要注意,一是出远门的要记得带身份证,现在很多地方要带身份证买票;二是要少带现金,时刻小心小偷;三是走路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现在很多新手经常把油门当刹车踩,不是你不重要,而是新手太紧张,离汽车能够有多远,安全离你就更近;四是天气很寒冷,注意防感冒,多带点衣物,配备一些常用的感冒药;五是不要坐超载的车。
四、回去老家上坟的同学请注意防森林火灾,先清理足够宽的场地再燃放鞭炮和烧纸,人走火灭要坚持。
五、每逢佳节精神爽,有高血压病的同学要记得按时服药,不可大意,这时候也是出状况的高峰期,文明饮酒,量力而行,不要熬夜过度;
六、注意带好小孩子,尤其是小孩子玩烟花鞭炮的时候,要有大人陪护,告诉小孩一些安全燃放知识,要防范小孩子进入池塘,边坡等危险地段。
七、生产经营单位、厂家恢复生产前,一定要先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开复产会时一定要进行安全教育。
八、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请大家一方面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时,也请大家注意发现身边其他人、其他地方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提醒的及时提醒,不能提醒的,请拨打安全隐患投诉电话:12350,这个电话过年也不休息。
春节来历 春节在我国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
古时叫“元旦”。“元”就是开始的意思,“旦”就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关于它的来历和传说有很多…… 春节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意义的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亲人团聚,亲朋来往,于是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置酒备席。春节节日的质量概念就是团圆。
人们的相互祝福是团圆,人们的内心高兴是团圆。大年除夕哪户人家的哪位成员届时未归,一家人都觉得十分惆怅,同时也为远游未归者祝福祈祷。
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企盼亲人在春节归来,是家家户户的春节情感。但是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速,春节文化的这种传统感觉变得渐渐模糊起来,“团圆”也渐渐改变了形式。
春节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 春节由来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过年”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旦粻测救爻嚼诧楔超盲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
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旅游需“八防”: 1、防滑雪冲撞 冬季是滑雪旅游的高峰期,游客应选择安全防护设施齐全的滑雪场,并将个人防护设备配备齐全,遵守滑雪场的规章制度,按照指导,进入与自己滑雪水平相当的滑道,切莫不听劝阻,擅自闯入雪场,以免引发意外冲撞伤害。
2、防暴风雪 一旦发生暴风雪灾情,游客应当听从当地有关部门或领队的统一安排,在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切勿盲目上路,冒险出行,引发不必要的伤害。在雪山地区不要到非指定地区游览,不要大声呼喊或制造较大声响,以免引发雪崩。
3、防冻伤、防感冒 长线游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北上的游客要及时加衣,防止冻伤,南下的游客应及时减衣,预防感冒。可将需更换的衣物放于手边的旅行箱内,方便在机场、车站随时更换。
4、防人为火灾 曾有游客于外出旅游时燃放爆竹,不慎引燃农舍导致火灾,引发扣人赔偿纠纷。当前正值冬季,天气干燥,极易发生火情,游客应当引以为戒,多加注意。
5、防滑、防陷 冬季路面易结冰,外出旅游要小心行走。参加冰上活动,要防滑倒受伤,防其他人的冲撞,防冰面塌陷破裂或冰窟窿,防止陷入,导致严重后果。
6、防盗抢 时下处于客流出行高峰期,也是偷盗等犯罪行为的高发期,游客应保管好自身财物,提高防盗、防抢意识,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要及时报警,并尽量收集证据材料。 7、防假货 岁末各地尤其港澳地区都在进行购物促销,游客购物应看清商品质量,对于珠宝玉器、电子产品等更是如此,及时索要发票,购物过程中应有主见,不要过多听信商家劝导,也不要跟风购买,以免买到质价不符的商品。
8、防不买保险 旅行社责任险并不包揽一切,如属于游客自身原因引起的伤亡病残和财产损失,旅行社不承担责任,保险公司也不会赔付。游客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最好为自己购买一份个人意外保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习俗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
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
那就是所谓 胶牙饧 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
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
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
"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
可以写:春节的来历和春联
春节的来历 :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联: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春节的诗句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春
春
春节的来历
小心放炮
一说春节,大家都知道它的含义,并且大家都一致认为春节是家家团圆的节日。每个地方都有过春节的风俗,我们家乡过春节就是一个特点。
每到腊月二十九?,人们就把家里打扫得非常干净,把过年要吃的菜、肉都准备好了,然后就是请家堂,请家堂并不是家家都请,而是家里摆供桌的请,请家堂首先要在大门口烧纸钱,然后再在每个门口放上拦门桂,意思就是把自己家的祖先请到家里,放上桂子不让他们走,留在家里过年,并且让他们保佑家里人在过年的这几天都平平安安的。
在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家里摆供桌的人家里去磕头,自己家里也要留下人在家里招待客人,到了中午,磕头的人们就回到自己家里开始做饭,过年这几天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非常丰富,不比往日,到了大年初二,上午还是人们去磕头,吃完午饭后,人们就开始送家堂。送家堂之前,先把拦门桂拿去,难后再烧纸钱,烧完之后磕头,意思是把祖先送走并且让祖先在新的一年保佑自己和家里的人来年都健康、平安、生意上红火。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我的家乡很美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