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爱善良的天蓝 青海省全省县以下农村卫生人员鼠疫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培训前卷)姓名 单位一、选择题1、鼠疫是我国法定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D.丁类2、鼠疫主要以为媒介而传播。A.蚊虫B.鼠蚤C.昆虫D.家禽3、鼠疫的临床分型中,最为凶险。
A.腺鼠疫B.肺鼠疫C.败血症鼠疫D.其他类鼠疫4、在鼠疫的血清检查中,可对鼠疫感染做出快速诊断的是。A.接血凝法(PH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C.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D.荧光抗体法(FA)5、是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
A:A.拔除鼠疫的自然疫源地B.:预防接种C: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D.:开展流行病学检测6、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A.野鼠B.鼠蚤C.蚊子D.家鼠7、鼠疫耶尔森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是哪种细菌:A.G-,需氧菌B.,厌氧菌C.需氧菌D.厌氧菌8、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道的时限为A.城市2小时内,农村4小时内B.城市4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C.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D.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9、鼠疫分型中病死率极高,最严重的临床类型是。
A.肺鼠疫B.腺鼠疫C.败血症型鼠疫D.肠鼠疫10、腺鼠疫病人出现标准不包括A:全身症状消失后4、4。.。
鼠疫(plague) 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人兽共患病,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鼠疫,其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 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经鼠蚤传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 要传播方式。
主要的媒介是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等10 余种蚤类。2.经皮肤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病人是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组织或者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 避免蚤的叮咬。
在农村避免处理老鼠。实行“三报三不”制度, 鼠疫“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
鼠疫“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各级鼠防机构,卫生防疫站,要对鼠疫疫源、可疑疫源和可能涉及的地区开展监督和疫源调查工作。
(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固定和流动监测点。
(二)每年完成定点、定时、定量的抽样调查任务。
(三)尽早发现人、动物鼠疫,了解宿主、媒介的组成、数量、分布和变化及其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掌握疫情动态和基本流行规律,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四)新疫源地(以县为单位)确定的依据是:必须在当地确诊原发性鼠疫病人或在动物间查出鼠疫菌,并经自治区鼠疫防治机构复判和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六条 在疫区内的交通要道、工矿、农牧场、军事要地、经济开发区、旅游景点和人口密集地区及其周围,应开展灭獭(鼠)、灭蚤工作。
(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与统一指挥下应对灭獭(鼠)的人力和经费进行统筹规划,重点使用。
(二)在鼠疫疫源地区域内的所有机关、团体、驻军,都要积极完成当地政府下达的灭獭(鼠)、灭蚤任务。
(三)灭獭(鼠)、灭蚤工作应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队伍指导下,由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开展灭獭(鼠)、灭蚤活动。
(四)进入疫源地捕猎疫源动物的人员,必须遵守安全规定,有组织地进行。凡捕猎疫源动物的人员都要接受鼠防基本知识的培训;组织猎獭的部门,要做好安全捕猎防护用品的供应;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安全防护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五)鼠防专业队伍配发的枪支、弹药要严格按公安部门有关规定管理,只限于捕杀疫源动物使用,工作结束后上缴单位统一保管。
(六)政府每年都应拨出一定数额的经费,用于开展鼠疫监测工作。遇有疫情发生时,要在人力、财力、物资和交通工具等方面保证疫情控制与扑灭的需要。
第七条 鼠疫防治机构或卫生防疫机构负责制定鼠疫免疫计划并组织实施;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均应承担并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一)经常发生人间鼠疫的疫区及毗邻地区和毗邻国外鼠疫流行区的边民,应在鼠疫流行季节前1-2个月内完成预防接种,每年进行一次。
(二)在发生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现疫区及其周围可能发生感染的地区,凡近6个月未进行预防接种的居民,均应接种一次。
(三)进入鼠疫疫区捕猎疫源动物或从事其它活动的人员,应在进入疫区一月前到当地卫生防疫机构进行预防接种。
(四)从事强毒工作的鼠防人员,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五)凡坚持预防措施,已十年以上没有发生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老疫区,可停止预防接种,但专业人员、狩猎人员等经常同疫源动物接触者,仍应进行预防接种;二十年没有发生疫情的,均可停止预防接种。
第八条 卫生检疫机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做好边境、港埠和交通要道的鼠疫检疫工作;按级别对等的原则,由当地政府和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含鼠防指挥部)负责组织鼠疫疫源地区同毗邻省、地、县间的联防工作。
第九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根据当地情况,有计划地在疫源地区开展消灭疫源的工作,逐步根除鼠疫疫源。
目前对鼠疫 的预防与控制仍然强调贯彻综合性预防措施,特别要强调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
外出旅游、田间耕作、野外作业等密切接触自然环境的人员应注意防蚤。可以通过杀虫剂和驱避剂避免跳蚤的叮咬。
外出应穿长裤,必要时应穿专用防蚤袜。 在肺鼠疫疫区的人应该注意带口罩。
发现自毙动物,特别是自毙鼠,应该及时向相关医疗机构报告,不要主动接触自毙动物。主动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
不私自捕猎、剥食疫源动物,如鼠、旱獭等。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病人如果怀疑自己患上鼠疫,首先要做到不惊慌。 应以最快速度通知当地传染病医院或疾控中心。
就医时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如实、详细向医务人员叙述自己的活动范围、密切接触者等,还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隔离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防控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人间鼠疫只在西北、西南的几个省(自治区)零星发生,且以腺鼠疫为主。
较活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也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各省。虽然动物间鼠疫时有发生,但我国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动物鼠疫监测体系,已经有能力及时发现并控制动物鼠疫,进而避免人类的感染。
因此,即使身处疫源地的人,只要提高警惕,就完全有可能避免感染鼠疫菌。
各级鼠防机构,卫生防疫站,要对鼠疫疫源、可疑疫源和可能涉及的地区开展监督和疫源调查工作。
(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固定和流动监测点。(二)每年完成定点、定时、定量的抽样调查任务。
(三)尽早发现人、动物鼠疫,了解宿主、媒介的组成、数量、分布和变化及其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掌握疫情动态和基本流行规律,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四)新疫源地(以县为单位)确定的依据是:必须在当地确诊原发性鼠疫病人或在动物间查出鼠疫菌,并经自治区鼠疫防治机构复判和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六条 在疫区内的交通要道、工矿、农牧场、军事要地、经济开发区、旅游景点和人口密集地区及其周围,应开展灭獭(鼠)、灭蚤工作。(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与统一指挥下应对灭獭(鼠)的人力和经费进行统筹规划,重点使用。
(二)在鼠疫疫源地区域内的所有机关、团体、驻军,都要积极完成当地政府下达的灭獭(鼠)、灭蚤任务。(三)灭獭(鼠)、灭蚤工作应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队伍指导下,由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开展灭獭(鼠)、灭蚤活动。
(四)进入疫源地捕猎疫源动物的人员,必须遵守安全规定,有组织地进行。凡捕猎疫源动物的人员都要接受鼠防基本知识的培训;组织猎獭的部门,要做好安全捕猎防护用品的供应;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安全防护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五)鼠防专业队伍配发的枪支、弹药要严格按公安部门有关规定管理,只限于捕杀疫源动物使用,工作结束后上缴单位统一保管。(六)政府每年都应拨出一定数额的经费,用于开展鼠疫监测工作。
遇有疫情发生时,要在人力、财力、物资和交通工具等方面保证疫情控制与扑灭的需要。第七条 鼠疫防治机构或卫生防疫机构负责制定鼠疫免疫计划并组织实施;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均应承担并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一)经常发生人间鼠疫的疫区及毗邻地区和毗邻国外鼠疫流行区的边民,应在鼠疫流行季节前1-2个月内完成预防接种,每年进行一次。(二)在发生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现疫区及其周围可能发生感染的地区,凡近6个月未进行预防接种的居民,均应接种一次。
(三)进入鼠疫疫区捕猎疫源动物或从事其它活动的人员,应在进入疫区一月前到当地卫生防疫机构进行预防接种。(四)从事强毒工作的鼠防人员,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五)凡坚持预防措施,已十年以上没有发生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老疫区,可停止预防接种,但专业人员、狩猎人员等经常同疫源动物接触者,仍应进行预防接种;二十年没有发生疫情的,均可停止预防接种。第八条 卫生检疫机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做好边境、港埠和交通要道的鼠疫检疫工作;按级别对等的原则,由当地政府和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含鼠防指挥部)负责组织鼠疫疫源地区同毗邻省、地、县间的联防工作。
第九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根据当地情况,有计划地在疫源地区开展消灭疫源的工作,逐步根除鼠疫疫源。
鼠疫(plague) 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人兽共患病,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鼠疫,其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 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
经鼠蚤传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 要传播方式。 主要的媒介是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等10 余种蚤类。
2。经皮肤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病人是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组织或者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 避免蚤的叮咬。在农村避免处理老鼠。
实行“三报三不”制度, 鼠疫“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 鼠疫“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1) 严格控制传染源: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 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
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 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 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 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2) 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犬、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境检疫, 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 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3) 保护易感者: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 应进行预防接种。进人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 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接触患者后可服抗菌药物预防。
预防鼠疫首先要加强国际检疫,防止从国外输入鼠疫。
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即分别隔离,并应在6小时内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 预防鼠疫还要大力开展灭鼠、灭蚤工作,加强个人防护,凡参与治疗或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必须穿防护服和罩、防护眼镜、橡皮手套等。
对象是疫区及其周围的人群和参加务人员。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疫菌苗,可降低发病率。
非流行区人高筒靴,戴面罩、厚 预防接种的主 防疫及进入疫区的 的地区,普遍接种员在接种后10天方可进入疫区。人体通常于接种鼠疫菌苗10天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免疫期1年,需每年加强接种1次。
对接触者给予药物预防,可口服磺胺嘧啶或四环素。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的疾病,鼠为其主要传染源,鼠蚤是其传播媒介,在一定条 件下通过疫鼠、疫蚤传染给人造成人间鼠疫,故属自然疫源性疾 病,被《传染病防治法》列为强制管理的甲类传染病之首,又称一号传染病。
本病潜伏期短,一般为3〜5日,腺鼠疫2〜8日,原发性肺鼠疫及败血型鼠疫为数小时至3天,接受过菌苗预防接种者,可延长 至7〜12天。 此病起病急骤、高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肺 炎及出血倾向,病情严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本病按病变部位和病理变化的不同,临床主要分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 此外还有脑膜型、眼型、皮肤型和肠型鼠疫等。流行特点:啮齿动物鼠类是本病的主要贮存主和传染源,已发现有200多种啮齿动物均可被感染,其中以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 要。
各型鼠疫患者均可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以鼠蚤为传播媒介进行传播,野鼠―家鼠—鼠蚤—人,即鼠—蚤一^人的传播方式,此种传播方式多 引起腺鼠疫,少数引起败血症和皮肤鼠疫,可再继发肺鼠疫及脑膜 型鼠疫;可因接触患者含菌的组织、血液、体液、粪便、痰液、脓汁或动物如旱獭的皮、血、肉或蚤粪便,通过破损皮肤黏膜受染;可通过 剥食染菌的动物,经消化道受染;可通过含菌的痰、飞沫或尘埃,人在呼吸、谈话、咳嗽或喷嚏时由呼吸道传播,可迅速造成人间肺鼠疫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且易感性较强。 预防接种可提高免疫力而降低易感性,但不能保护完全不发病;由于与传染源接触机会的不同,发病有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在家鼠为传染源的家鼠疫区,年龄、性别差别不大,但在旱獭 区,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1〇〜39岁居多,职业以多发于 农牧人员及其子女;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与疫源地自然条件、宿主动物与蚤类的生态特征有关,旱獭疫区人间鼠疫的流行高峰与狩猎季节一致,多 在7〜11月,8〜10月为局峰。
北方地区及肺鼠疫则多在10月以 后秋冬季流行,冬季时人群密度高,且蚤类繁殖活动旺盛,故易传播发病。防治措施:灭鼠、灭蚤是防止鼠疫传播的主要措施,广泛开展灭鼠灭蚤活动,每年4月和10月应开展大规模的灭鼠活动,营区 鼠密度要控制在3% (鼠夹法)以下。
特别是在发现有自毙鼠或查 到有鼠疫的地区,应立即用药灭蚤后再进行灭鼠,灭蚤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流行和消灭鼠疫的重要措施。加强鼠疫监测,早期发现 和及时处理动物鼠疫,严防人间鼠疫暴发流行,开展鼠疫疫情监 测,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和处理。
发现疑似或确诊者,必须按甲类传染病的规定立即报告疫情,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应分别严格隔离,彻底治疗。 患者分泌物、排泄 物严格消毒,用具彻底消毒或焚烧,尸体立即火葬无害化处理。
接 触者严格观察9日,灭鼠包括疫区各种鼠类及其疫源性动物。对疫区进行封锁、隔离、消毒和检疫。
加强鼠疫疫源地的监测,发现动物疫情应迅速采取防控措施。•搞好个人防护,进入疫区工作的卫生人员,必须穿着五紧连衣裤防疫服,戴厚纱布口罩和防护眼镜,穿长筒胶靴、薄膜手套。
接 触患者应预防服药,口服四环素或复方甲恶唑或肌肉注射链霉素等。在疫区的人员,可进行预防接种鼠疫菌苗,每年注射一次。
对于鼠疫疫情,必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及疫区早处理。鼠疫患者的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足够的液体量以利毒素排出。
严格隔离患者,做好更衣、灭蚤以及患者分泌 物、排泄物及用具的消毒工作。针对病原予以早期足量应用有效 抗生素及其他对症、局部治疗等。
【预防】
1.管理传染源加强国际检疫,防止从国外传入。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即予分别隔离,并于6h内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接触者检疫6天。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患者排泄物及用具应彻底消毒或焚毁。疫区封锁至少9天,大力开展捕鼠、灭鼠、消灭其他疫源动物,控制鼠间鼠疫。
2.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
3.保护易感者
(1)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防疫人员应穿衣裤相连的衣帽、戴口罩、防护眼镜、胶皮手套及长筒靴。接触患者或病鼠后可用磺胺嘧啶或四环素每天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天1g分2次肌注,疗程均为6天。但有的作者曾对甘肃省保存的382株鼠疫杆菌进行了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认为鼠疫杆菌对磺胺类药物均不敏感。
(2)预防接种:目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现有的几种免疫制剂,无论是鼠疫活菌苗、死菌或提纯菌苗,在预防人间鼠疫发生上其免疫效果均不理想,主要是接种后免疫强度不高,免疫效期短,不能完全保证免疫人群不发病。我国目前用无毒活菌苗。皮肤划法的反应较轻易被接受但划痕深浅及进入人体的菌苗不易掌握。也可用皮下注射,成人1ml(含无毒活菌10亿个),儿童酌减。接种后10天产生免疫力,1个月后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下降,1年后消失。为保证免疫效果,每6~12个月需加强复种1次。接种对象为疫区、周围人群和防疫人员,国外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F1亚单位菌苗和V抗原菌苗在实验动物可产生高效价的免疫抗体,对大剂量鼠疫菌攻击有满意的保护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鼠疫菌苗用于临床。
鼠疫杆菌的检验必须严格执行烈性菌管理规则,注意防止气溶胶感染或防蚤叮咬。动物实验应有防护设备,实验用过培养物及器材应及时消毒。森林啮齿动物的鼠疫可传播至城市鼠类,构成长期威胁。预防取决于控制城市老鼠数量和处理其排泄物以及监测野生动物及其捕食者。避免接触病兽及其尸体,并使用蚤类驱避剂。目前,尚无消灭野生动物鼠疫的可行措施。在流行地区,减少居住环境里啮齿动物的栖息地是重要的。在用药物毒杀家庭周围的啮齿动物之前,应先控制昆虫,以防动物身上的蚤类转而来叮咬人或家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