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防止触电事故,既要有技术措施又要有组织管理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接触带电部件
绝缘、屏护和安全间距是最为常见的安全措施。
a.绝缘。即用不导电的绝缘材料把带电体封闭起来,这是防止直接触电的基本保护措施。但要注意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与设备的电压、载流量、周围环境、运行条件相符合。
b.屏护。即采用遮拦、护罩、护盖、箱闸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此种屏护用于电气设备不便于绝缘或绝缘不足以保证安全的场合,是防止人体接触带电体的重要措施。
c.间距。为防止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防止车辆等物体碰撞或过分接近带电体,在带电体与带电体、带电体与地面、带电体与其他设备、设施之间,皆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间距的大小与电压高低、设备类型、安装方式等因素有关。
2、防止电气设备漏电伤人
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防止间接触电的基本技术措施。
a.保护接地。即将正常运行的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和大地紧密连接起来。其原理是通过接地把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触电事故。保护接地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电压高于1KV的高压电网中的电气装置外壳,也应采取保护接地。
b.保护接零。在380/220V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把用电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电网中的零线紧密连接起来。其原理是在设备漏电时,电流经过设备的外壳和零线形单相短路,短路电流烧断保险丝或使自动开关跳闸,从而切断电源,消除触电危险。适用于电网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系统中。
3、采用安全电压
根据生产和作业场所的特点,采用相应等级的安全电压,是防止发生触电伤亡事故的根本性措施。国家标准《安全电压》(GB3805——83)规定我国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V、36V、24V、12V和6V,应根据作业场所、操作员条件、使用方式、供电方式、线路状况等因素选用。安全电压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小型电气设备,如手持电动工具等。
4、漏电保护装置
漏电保护装置,又称触电保安器,在低压电网中发生电气设备及线路漏电或触电时,它可以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迅速自动切断电源,从而保护人身安全。漏电保护装置按动作原理可分为电压型、零序电流型、泄漏电流型和中性点型四类,其中电压型和零序电流型两类应用较为广泛。
1 保证电气安全的组织措施 (1) 加强安全教育。
触电事故往往不给人任何预兆,并且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触电事故要特别注意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必须加强安全教育,人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普及安全用电常识,个个都作安全教育工作。力争供电系统无事故的运行,彻底消灭人身触电事故。
(2)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供电系统中的很多事故都是由于制度不健全或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的。
因此必须建全必要的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 ①建立整套的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指标作为对各部门负责人考核的主要指标。
建立起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负全责,基层干部负专责的安全责任制,实行上下贯通抓安全的局面。 ②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坚持半个月召开一次生产例会,专门研究和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听取安全工作汇报,通报安全检查情况,布置近期安全工作重点,学习传达安全生产方面文件及事故通报。 ③建立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并制定详实的考核细则。
通过平时的安全生产检查,对发现的各种问题,严格考核兑现等。 (3) 充分发挥安监机构的作用。
在安全管理上,实行安全一票否决,严查习惯性违章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保证电气安全的技术措施 (1) 确保新建(改造)工程的设计、安装质量。
必须严格执行各种规程规范,严格设计的审批手续和工程竣工的验收制度,确保工程的质量。杜绝新建(改造)工程设计上、施工中的各种缺陷。
(2) 加强运行维护和检修试验工作。加强日常的维护工作和定期的检修试验工作,力求"防患于未然"。
例如:利用春秋两检,定期对运行中的设备检修,及时做预防性试验。 (3) 采用安全电压和防爆电器。
对于容易触电的场所和手持电器,应采用安全电压。在易燃、易爆场所,正确划分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等级,正确选择相应类型和级别的防爆电气设备。
(4) 正确使用、保管安全用具。安全用具的主要作用是承受电气设备的工作电压,并能在该电压等级产生的内过电压时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例如操作高压熔断器时的绝缘棒、高压绝缘手套、绝缘靴和高压验电器等,如果使用和保管不当也同样会发生触电事故,所以应正确的使用和定期的做耐压、机械强度等实验。 (5) 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供电人员应注意向客户和广大群众反复宣传安全用电的重要意义,大力普及安全用电常识。 ①不得私拉私接电线,私自增加大负荷用电设备。
②不得随意加大熔断件规格或改用其他材料来取代原有熔断件。 ③装拆电线和电气设备,应请电工,避免发生触电和短路事故。
④电线上不能晾衣物,晾衣物的铁丝也不能靠近电线。 ⑤不得用枪或弹弓打电线上的鸟;不能在架空线路和室外变电所附近放风筝。
⑥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在大树下避雨,不要拿着大块金属物品,例如锄头、铝盆、金属柄雨伞等在雷雨中停留。 ⑦当发生电气故障而起火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电气设备起火时,应用干砂覆盖灭火,或者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绝不能用水灭火,否则有触电危险。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要注意防止冻伤和窒息。
⑧当电线断落在地上时,不可走近。对落地的高压线,应离开落地点10m以上,以免跨步电压伤人;遇此断线接地故障,应划定禁止通行区,派人看守,并通知电工或供电部门及时处理。
⑨使用移动电器时应注意插头、导线及电器机体是否漏电等。 ⑩掌握基本的触电急救方法。
尽量穿不带金属的鞋,和避免湿手接触用电器
触电事故的原因很多,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种:
(1)安全用电管理有漏洞是造成触电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机构健全,人员齐备,制度落实,事事有人管、有人监
督,供电用电上下畅通,触电事故便会很少或不会发生。
(2)电气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玩忽
职守、职业道德差等原因导致安装质量低劣、维护检修不利、巡
视检查不利、宣传教育不够,造成隐患或危险,给他人造成触电
条件,也给本人造成触电机会。
(3)非电气人员或其它用电人员缺乏电气安全常识,但常摆
弄电器,甚至乱接乱拉,错误接线,造成触电。
(4)用电操作人员或电气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触电。
违反操作规程不一定都会触电,但触电的则都是因为违反操作规
程。
(5)假冒伪劣电器产品导致触电或事故发生。
(6)意外原因或偶然因素,如风刮断电线而落在身上,误人有
跨步电压的区域等。
针对上述六点,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安全用电保证体系,实行全面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生
产责任制,组织机构落实;制度严明,责任与人挂钩并与经济挂
钩,供电与用电畅通,事事有人监督,有人管理,具体内容详见
第2章的有关内容。
(2)提高电气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并使
技术水平与个人收人挂钩,真正体现技术的价值。在电气工程安
装中引人监理制度及项目经理负责制,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在维护运行中,加强巡视检查及周期检修,保证安全运行,做到把
事故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提高国民技术素质,普及电气安全常识,是避免触电的主要措施 。
(4)建立建全用电安全操作规程,并向用电人员及电气11作
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人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5)杜绝假冒伪劣电器产品进人电气工程及家庭用电,这么
一个社会问题。生产许可证制度已推行多年,但假冒伪劣产品不
减,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付
的电气工作人员在安装电器时均应进行元件的测试和检查,凡\
标准要求不符的,一律拒绝安装,这是目前唯一杜绝假冒伪劣电
器产品的措施,关于元件的测试和检查详见《电气工程安装及调
试技术手册》一书。
(6)意外原因或偶然因素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真正能做
到(l)~(5)点的要求,由于这些原因的触电也是会减少的。PI
为这五点保证了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全运行,即使由于自然条件
造成电气设备及线路的破损、脱落、接地等故障,但电气运行人
员能及时发现,且安装维修人员立即抢修维护,进而避免了这些
意外原因或偶然因素造成的触电事故的发生。
矿山在供电、用电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触电、火灾、爆炸和设备损坏等事故,其原因除了矿山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电气设备线路容易损坏等客观因素外,从电气工作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 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用电知识,违反电气安全操作规程;(2) 电源电压、电气设备等方面的选用与所处的环境条件不相符;(3) 使用了安全性能不合格的设备、器材,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装置;(4) 设备使用不当,超载运行或强行起动;(5) 设备和线路安装不合格,检查、维修不善,带病运行等等。
根据电气事故的原因和电气安全技术的特点,从技术上、组织上采取的综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 加强电气安全的组织管理工作,搞好电气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操作规程;(2) 电气设备要有良好的安全性能,满足保证电气安全基本要素的要求;(3) 根据作业场所的工作条件,采用相应等级的电压和安装适合场所要求的电气设备;(4) 采用合理的中性点连接方式,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电气保护形式;(5) 采用各种电气保护装置,使用合格的电气安全用具;(6) 搞好设备和线路的检测与维修,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
1、持证上岗不规范
因施工企业流动性、分散性,人员散、难于管理,且现在培训取证难度加大,工地上“电工”具备资质的不多,既未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也未取得安全监察部门颁发的特种操作电证。
大多数电工没接受严格的电工基础知识、安全知识培训,施工企业虽具备资质进行招投标承建工程,但持证上岗、岗前受专业培训的电工很少。
2、组织措施不到位
建筑施工工地是电气安全技术特殊、存在特殊电气危险的场所,建设部制定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以下简称《规范》),规定施工企业在施工前必须严格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制订安全用电技术和电气防火措施等。
3、危险点缺乏必要监控
施工用电大多是临时用电,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到位,用电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具体,缺乏必要的安全用电交底、重要危险作业点的监控。
例如,施工现场与邻近架空敷设电力线路在安全距离范围内时的作业监控,操作电动工器具在水淋、特别潮湿环境下工作的绝缘监控,高危场所没采取安全电压及安全防护等,往往造成直接施工人员不讲规程规范,凭经验办事,我行我素,以致酿成大祸。
4、漏电保护器装设存在漏洞
《规范》严格规定: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执行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总保护器、分保护器的“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但许多工地没有安装总漏电保护和作业危险点漏电分保护器。
即使有装设,很少充分考虑过保护器的剩余电流、短路、过载保护等特定功能,保护器的额定动作(分断)电流的大小,在水淋、阴雨、特别潮湿等特定环境下保护器的如何选型以及保护器动作电流的级差和动作(分断)时间的级差配合等技术性能要求。
不能随便安一个就万事大吉、一装了事,而应充分考虑功能、大小、环境和相互间的配合,还需进行定期检查、送检、试验和记录。
5、三相五线制落实不到位
现行供电基本上采用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和工作零线N线与保护地线PE线合一的单相供电制的接零系统(即TN—C系统),而《规范》明确规定:施工现场必须采用三相五线制系统,把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区分,以保障人身、设备安全。
6、现场管理杂乱
施工现场电线随意拖、拉,零乱混杂,既没架空也不采取保护措施,甚至有电线还浸泡在水中或被物体碾压,私拉乱接、电线老化、表皮破损、用电器具和零件缺损、多用插座等电器无防雨措施的现象较普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力安全管理
1.机械风险
机械风险顾名思义就是由于设备的运动或倾倒等接触到人体而造成的人身伤害。
1)当设备或部件固定不好、摆放重心过高、设备倾斜等都有倾倒伤人的危险;2)运动部件未有效隔离,例如,接触到功率较大、转速较高的风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3)由于设计制造缺陷致使设备或部件的边缘、边角太锐利而划伤使用人员。
2.电击风险
电气设备的电击危险直接威胁着使用者的安全,所以防电击是对所有电气产品的最基本要求,为此,任何电气产品都必须具有足够的防电击措施,比如做好接地保护或接零保护。
3.温度过高及起火
温度过高会造成电气元件绝缘的老化,缩短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并使电气设备的可靠性降低,可能危及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外露部件或材料的温度过高容易导致起火,除此之外,外露部件的温度过高还可能造成人员烫伤,特别是导热性能良好的外露金属部件。
燃烧除了直接威胁使用者人身安全外,还威胁周围环境的安全,起火燃烧过程的二次生成物的毒性和腐蚀性直接威胁现场人员的生命,因此,燃烧历来是电气产品设计中必须认真防范的。
4.辐射危险
可能对人身造成伤害的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声频辐射和光辐射等。由于电子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带有以上辐射源的电子电器产品的使用者可能对其中的辐射毫不了解,更没有保护意识。
5.爆炸的风险
高压及真空状态都存在爆炸的危险,电气设备在受到高温、短路等情况时可能发生爆炸,其风险不可忽视。
6.化学风险
接触某些液态危险化学物质(如酸、碱、汞)或其蒸气、气体化学物质或烟雾、盐雾等会造成人身伤害。当产品含有或可能产生这类物质时,必须考虑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