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走须知
1、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路边行走;
2、行人不准在车行道 上追逐、猛跑,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猛拐横穿;
3、不准在道 路上扒车、追车,不准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4、不准在公路上玩耍、嬉闹;
5、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二、乘车须知
1、不准在道路中间招呼车辆;
2、机动车在行驶中不准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窗外;
3、乘车时,不准站立,不准在车内吃东西;
4、不强行上下车,做到先下后上,候车要排队,按秩序上车;下车后要等车辆开走后再行走,如要穿越马路,一定要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穿行;
5、不乘坐超载车辆,不乘坐无载客许可证、运动证的车辆;
三、骑车须知
1、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
2、拐弯前须减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不准突然拐弯;
3、不准双手离把,不准攀扶其他车辆或手中持物;
4、不准车辆并行、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
5、要经常检查车子性能,响铃、刹车或其他部件有问题时不能骑车,应及时修理;
6、不准撑伞骑车,不准骑车带人;
7、不准在道路上学骑车;
8、不准在车行道上停车或与机动车争道抢行。
1,乘坐公共车辆,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注意交通安全。复
2,横过道路时,要选择有人行横道的地方。
3,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4,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5,注意夏季行车,制驾驶人容易疲劳打瞌睡,因此行车前一定要保证休息,不可勉强行车。
6,夜间行车,视野不如白天开阔,安全系数降低,加之有的驾驶人出车时间过长, 会出现头晕、视觉模糊、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导致对道理两边的情况判断失常,诱发交通事故。
7,遇到信号灯因停电中断或交通阻塞、路面施zd工等非常情况时,应当服从交警的指挥。
8,要遵守交通公德,不要在公路上追逐打闹,不能向行驶中的车辆投掷石子、杂物,不把石头、砖块、锐物扔在公路上。
9,横过道路时不要打电话,打电话分散注意力,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10,不要边走路边看书。走路看书会分散注意力,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楼主你的问体很笼统,在汽车分类下,我就帮你回答吧 一、主动安全 主动安全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尽量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
无论是直线上的制动与加速还是左右打方向都应该尽量平稳,不至于偏离既定的行进路线,而且不影响司机的视野与舒适性。这样的汽车,当然就有着比较高的避免事故能力,尤其在突发情况的条件下保证汽车安全。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设备能够帮助汽车日常的制动或者驱动系统,以提高其主动安全性: 防锁死制动系统(ABS):ABS是Anti-lock Braking System缩写。目前大多数轿车都装有ABS。
在遇到紧急刹车时,经常需要汽车立刻停下来,但大力刹车容易发生车轮锁死的状况———如前轮锁死引起汽车失去转弯能力,后轮锁死容易发生甩尾事故等等。安装ABS就是为解决刹车时车轮锁死的问题,从而提高刹车时汽车的稳定性及较差路面条件下的汽车制动性能。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EBD能够在汽车制动时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并配合ABS提高制动稳定性。汽车在制动时,四只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不一样,容易造成打滑、倾斜和车辆侧翻事故。
EBD用高速计算机分别对四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与计算,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和力量制动,并不断调整,保证车辆的平稳、安全。 牵引力控制系统(TCS):TCS又称循迹控制系统。
汽车在光滑路面制动时,车轮会打滑,甚至使方向失控。同样,汽车在起步或急加速时,驱动轮也有可能打滑,在冰雪等光滑路面上还会使方向失控而出危险。
TCS依靠电子传感器探测车轮驱动情况,不断调节动力的输出,从而使车轮不再打滑,提高加速性与爬坡能力。 电子稳定装置(ESP):电子稳定装置()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以控制从动轮。
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度的情况,此时后轮会失控而甩尾,ESP便会通过对外侧的前轮的适度制动来稳定车辆。转向不足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对内后轮制动,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随着近年电子科技的发展,各种汽车智能安全系统也开始发展起来,主要是通过由雷达和摄像机组成的“预知传感器”,对行车危险进行判断并帮助驾车者进行处理。这一系统能够在汽车与其它物体发生撞前的瞬间,自动进行干预以保证安全。
二、被动安全 被动安全是指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对乘客及行人的保护能力。 1、被动安全之“软防护派” 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如今这一保护的概念以及延伸到车内外所有的人甚至物体。
由于国际汽车界对于被动安全已经有着非常详细的测试细节的规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被动安全是可以量化的。但在这方面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强调侧面。
以日本的丰田等汽车公司以安全碰撞实验为依据,强调的是安全设计的重要,也就是被不少汽车爱好者称为的“软防护派”。有研究表明,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绝大部分的碰撞能量被车身所吸收。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发生碰撞事故时车内乘员的保护主要通过车体结构的溃缩实现,通过预先设定的褶皱永久变形,能够吸收外力冲击的大部分。 考虑到汽车的轻量化设计潮流,“软防护派”确实显得很经济,但基于标准化的碰撞实验结果其实并不能够涵盖一切突发的车辆事故,所以在极端的事故中这些车辆的安全性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
2、被动安全之“硬防护派” 从人们的直观印象来说,车身钢板越厚越硬、车室结构越坚固,在发生事故时变形量也就会越小,安全性自然更高。的确,同样尺寸的车在互相的碰撞中,“体重”往往具有优势。
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以德国车为代表的欧洲车是“硬防护派”的代表。欧洲车的造车理念与注重成本控制的日、韩系车不同,大量采用整块钢板一体冲压成型的部件,并安装了侧门双防撞板,其强度与焊接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不少极端条件下的事故中,“硬防护派”车可能表现出实验室里无法测试出的牢固度,这其中当然有偶然的成分,也有那些百年老厂的经验与智慧的因素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软与硬的两派近年一直在互相靠拢,两者的分歧也越来越小。 3、被动安全之“设备派” 现代汽车工业的最新进展之一,就是大量的新电子设备被有效地运用到了汽车安全系统中。
以智能安全气囊为例,在普通气囊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感器,可以探测出座椅上的乘员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他们系好的安全带以及所处的位置是怎样的高度?通过采集这些数据,由电子计算机软件分析和处理控制安全气囊的膨胀,使其发挥最佳作用,避免安全气囊出现无必要的膨胀,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安全作用。传统上气囊只能对车内乘员起保护作用,最新的汽车将更加注重人、车与环境的融合,因此对行人的安全保护也将成为汽车设计者考虑的因素之一。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气囊可能会在保险杠上方沿着发动机罩的外形展开,在碰撞中能够为中、高身材的成年行人提供腹部和臀部保护,同时为儿童和矮小身材的成年人提供头部和胸部保护。 此外如安全玻璃:将钢化玻璃与夹层玻璃相结合。
钢化玻璃破碎时分裂成许多无锐边的小块,不易伤人。夹层。
一、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1、指挥灯信号的含义 (1)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 (2)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 (3)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4)黄灯闪烁时,车辆、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2、行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 (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 (3)不准穿越、倚坐道口护拦。
(4)不准在道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5)列队通过道路时,每横列不准超过2人。
儿童的队列,须在人行道上行进。 3、横穿马路注意事项: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1)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4、乘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汽车、电车等机动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乘坐安全,应注意以下各点: (1)乘坐公共汽(电)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
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2)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
(3)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5)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6)尽量避免乘坐卡车、拖拉机;必须乘坐时,千万不要站立在后车厢里或坐在车厢板上。
(7)不要在机动车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5、骑自行车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骑自行车外出比起走路,不安全的因素增加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下: (1)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
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2)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合适,不要骑儿童玩具车上街。
也不要人小骑大型车。 (3)不要在马路上学骑自行车;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要骑自行车上街。
(4)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况,以明确的手势示意后再转弯。 (5)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不闯红灯,遇到红灯要停车等候,待绿灯亮了再继续前行。
(6)骑车时不要双手撒把,不多人并骑,不互相攀扶,不互相追逐、打闹。 (7)骑车时不攀扶机动车辆,不载过重的东西,不骑车带人,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广播。
(8)学习、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知识。 二、水上交通安全常识 我国水域辽阔,人们外出旅行,会有很多机会乘船,船在水中航行,本身就存在遇到风浪等危险,所以乘船旅行的安全十分重要。
1、不乘坐超冒险航行的船舶。为了保证航运安全,凡符合安全要求的船只,有关管理部门都发有安全合格证书。
外出旅行,不要乘坐无证船只。 2、不乘坐客船、客渡船以外的船舶。
3、不乘坐超载船舶或人货混装的船舶。 4、不乘坐超载的船只,这样的船安全没有保证。
5、上下船要排队按次序进行,不得拥挤、争抢,以免造成挤伤、落水等事故。 6、天气恶劣时,如遇大风、大浪、浓雾等,应尽量避免乘船。
7、不在船头、甲板等地打闹、追逐,以防落水。不拥挤在船的一侧,以防船体倾斜,发生事故。
8、船上的许多设备都与保证安全有关,不要乱动,以免影响正常航行。 9、夜间航行,不要用手电筒向水面、岸边乱照,以免引起误会或使驾驶员产生错觉而发生危险。
10、一旦发生意外,要保持镇静,听从有关人员指挥。 11、集体乘船应注意:要有老师带队,指挥,上下船要排成队,不得打闹、走动;要顺从船上工作人员指挥,维护好船上秩序。
三、铁路交通安全常识 行人和车辆通过铁路道口时应注意: 1、行人和车辆在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及平过道处,发现或听到有火车开来时,应立即躲避到距铁路钢轨2米以外处,严禁停留在铁路上,严禁抢行超过铁路。 2、车辆和行人通过铁路道口,必须听从道口看守人员和道口安全管理人员的指挥。
3、凡遇到道口栏杆(栏门)关闭、音响器发出报警、道口信号显示红色灯光,或道口看守人员示意火车即将通过时,车辆、行人严禁抢行,必须依次停在停止线以外,没有停止线的,停在距最外股钢轨5米(栏门或报警器等应设在这里)以外,不得影响道口栏杆(栏门)的关闭,不得撞、钻、爬越道口栏杆(栏门)。 4、设有信号机的铁路道口,两个红灯交替闪烁或红灯稳定亮时,表示火车接近道口,禁止车辆、行人通行。
5、红灯熄白灯亮时,表示道口开通,准许车辆、行人通行。 6、遇有道口信号红灯和白灯同时熄灭时,需停车。
1.前言 汽车诞生和发展的百余年来,汽车安全一直受到汽车制造企业、汽车消费者以及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投入到汽车安全性的研究领域,并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汽车安全性标准,如国际标准(ISO)欧共体标准(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标准(EEC)以及各个国家标准(其中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及日本的汽车安保基准颇具影响)。 尽管世界各地的安全标准千差万别,但由于汽车工业的国际化特征,汽车大国之间通过双边及多边的合作不断对汽车安全标准、法规加以协调、整合,使该领域的国家边界日益模糊。
经过近几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的发展,未来汽车安全的新概念已大致形成(图1)。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尽管被动安全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事故灾害,但主动安全技术更为重要,它可以避免人员及车辆的损伤,尤其是可以避免事后由于交通堵塞引起的可观的间接经济损失,可谓防患于未然。
2.发展动因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估计超过50万人,伤1000万人,而我国则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
严峻的现实使人们不能不正视汽车安全性问题。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提高汽车安全性就是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看,提高汽车安全性就是强化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保障;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提高汽车安全性就是稳定社会、保证经济繁荣的重要举措。
进入90年代以来,无论是汽车消费者还是政府管理者都对未来汽车的安全性的期望值愈来愈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者和政府管理者的这种心态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这种趋势很快体现在各国的汽车安全法规上,汽车安全法规经过不断修订和追加,变得越来越严格和完善了。先是美国由运输部和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制定和监督实施的FMVSS法规使事故死亡人数减少20%。
随后,欧共体、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相应公布了自己的法规,它们大多参照FMVSS和ECE进行修改和补充,且强制性越来越严格。我国继1989年制定的GB/T11551-89“汽车乘员碰撞保护”、GB/11557-89“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11553-89“汽车正面碰撞时对燃油泄漏的规定”后,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系统也已呼之欲出,政府管理部门的法规使汽车企业不能不在汽车安全性上做出迅速而有力的回应。
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典型的集团化、世界化产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大汽车企业都在力求提高产品性能、占领技术制高点、适应国际化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开拓和占据国际市场。汽车安全性也自然成为各国工业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针对冲撞后的乘员保护的技术和措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交通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把以冲撞安全为核心的传统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发展为以预防为核心的现代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已成为现代交通的迫切要求,而以先进的电子、通讯及信息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为特征的新一轮汽车技术革命恰恰为此提供了可能。 3.技术构成 导致汽车交通事故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车辆自身的技术因素,也有参与交通的人的行为因素,还有公路、气象等环境因素。
总而言之,人-车-环境是影响汽车行驶安全性能的三大因素,这三者组成了相互制约的系统工程。例如,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要完成一个对环境和车的感知-判断-操作的闭环过程,在行驶中要经过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完成对汽车的操纵和控制。
对驾驶员而言,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才能顺利完成安全驾驶工作;对车辆而言,必须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能够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外部技术条件,以保证驾驶员能很好地完成上述循环,这就是汽车主动安全的内涵。在目前的情况下,为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做到防患于未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加以实现。
3.1视认特性 驾驶员在行车中所感觉到的道路、车辆等信息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良好的视认特性是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大约95%以上的外部环境信息是通过人的观察来进行收集的。视认特性包括:视野性能、被视认性、防眩目性等。
其中视认性能包括前方视野(直接视野)、后方视野(间接视野)以及特殊环境下的视野性能(包括寒冷、雨天及夜晚时的视野);被视认性则通过车辆示宽、紧急闪烁、报警、反射等信号装置加以实现。在防眩目性方面引入了诸如三光束前照灯等一些技术。
《公路客车驾驶员安全管理》 所属类别:其他技工 主讲人:专家团 出版社:半岛音像出版社 盘卷数:2盘VCD 原 价:240元 现 价:220元 -------------------------------------------------------------------------------- 《公路客车驾驶员安全管理》内容简介: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公路客车驾驶员安全管理》内容介绍: 汽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舒适和愉快,尤其是客运车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和效益。
那么,作为运输企业,如何保证乘客安全乘坐、车辆规范运营和规范操作。本片全面系统展示车辆驾驶操作规程,目的是提高驾驶员爱车意识,规范驾驶员合理驾驶、操作车辆及各总成,降低车辆故障率,延长车辆使用寿命。
使车辆驾驶员能更熟练掌握营运车辆技术和要求,此片可供各运输企业和客运集团培训驾驶员安全上岗使用。 【郑重承诺】本网站所售培训光盘全部为原装正版,任何质量问题3年内保证可以调换。
【购买提示】北京市区免费送货。其他地区免费邮寄。
八周年优惠活动:三套以上现价基础上再打八五折 【咨询热线】010-6331 3152 【传真】010-6340 1178 周老师;吕老师 【MSN】gl0920#hotmail.com 【QQ】719453777 更多管理培训光盘(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综合管理、行业管理、名家讲座等)及清华、北大研修班信息请登陆亚太管理网:http://www.。
汽车从发明到今天已经一个多世纪了。
在现代社会,汽车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在为人们造福的同时,也带来大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汽车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一方面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另一方面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恢复其技术状况。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就是在汽车使用、维护和修理中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测试和检验的一门技术。 国内外汽车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汽车检测技术是伴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汽车发展的早期,人们主要是通过有经验的维修人员发现汽车的故障并作有针对性的修理。即过去人们常讲的“望(眼看)”、“闻(耳听)”、“切(手摸)”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汽车检测技术也飞速发展。目前人们能依靠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不解体检测,而且安全、迅速、可靠。
1国外汽车检测技术发展状况 汽车检测技术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就形成以故障诊断和性能调试为主的单项检测技术并生产单项检测设备。6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的汽车检测设备有美国的发动机分析仪、英国的发动机点火系故障诊断仪和汽车道路试验速度分析仪等,这些都是国外早期发展的汽车检测设备。
60年代后期,国外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并且大量应用电子、光学、理化与机械相结合的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检测技术。例如:非接触式车速仪、前照灯检测仪、车轮定位仪、排气分析仪等都是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的检测设备。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汽车检测诊断、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汽车性能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汽车管理,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立汽车检测站和检测线,使汽车检测制度化。
概括的讲,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检测在管理上已实现了“制度化”;在检测基础技术方面已实现了“标准化”;在检测技术上向“智能化、自动化检测”方向发展。 1.1 制度化 在德国,汽车的检测工作由交通部门统一领导,在全国各地建有由交通部门认证的汽车检测场(站),负责新车的登记和在用车的安全检测,修理厂维修过的汽车也要经过汽车检测场的检测,以确定其安全性能和排放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在日本,汽车的检测工作由运输省(相当于交通部)统一领导。运输省在全国设有“国家检车场”和经过批准的“民间检测场”,代替政府执行车检工作。
其中“国家检测场”主要负责新车登记和在用车安全检测;“民间检测场”通常设在汽车维修厂内,经政府批准并受政府委托对汽车进行安全检测。 1.2标准化 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检测有一整套的标准。
判断受检汽车技术状况是否良好,是以标准中规定的数据为准则,检查结果是以数字显示,有量化指标,以避免主观上的误差。国外比较重视安全性能和排放性能的检测,如美国规定,修理过的汽车必须经过严格的排放检测方能出厂。
除对检测结果有严格完整的标准以外,国外对检测设备也有标准规定,如检测设备的检测性能、具体结构、检测精度等都有相应标准。对检测设备的使用周期、技术更新等也有具体要求。
由于检测制度、技术的标准化,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也保证了检测质量。 1.3 智能化、自动化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外汽车检测设备在智能化、自动化、精密化、综合化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应用新技术开拓新的检测领域,研制新的检测设备。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汽车检测诊断、控制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现代综合性能检测技术和设备。例如:国外生产的汽车制动检测仪、全自动前照灯检测仪、发动机分析仪、发动机诊断仪、计算机四轮定位仪等检测设备,都具有较先进的全自动功能。
进入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检测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已出现集检测工艺、操作、数据采集和打印、存储、显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软件,使汽车检测线实现了全自动化,这样不仅可避免人为的判断错误,提高检测准确性;而且可以把受检汽车的技术状况储存在计算机中,既可作为下次检验参考,还可供处理交通事故参考。 2 国内汽车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为满足汽车维修需要,当时交通部主持进行了发动机汽缸漏气量检测仪、点火正时灯等检测仪器的研究、开发。
7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了汽车检测技术,汽车不解体检测技术及设备被列为国家科委的开发应用项目。由交通部主持研制开发了反力式汽车制动试验台;惯性式汽车制动试验台;发动机综合检测仪;汽车性能综合检验台(具有制动性检测、底盘测功、速度测试等功能)。
进入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有了较快地发展,汽车检测及诊断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加之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和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对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和设备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
智能安全气囊
自从安全气囊问世以来,这一系统已经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功不可没。但是,安全气囊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从而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伤亡事故。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当汽车前部遭受一定力量的撞击后,安全系统就会引发某种类似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隐藏在方向盘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车内人员的身体由于惯性作用向前冲撞即将撞上车上设备之前起到铺垫作用,以减轻身体所受到的撞击力。由于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必须完成铺垫功能,因此气囊必须以极快的速度弹出。据技术人员计算,安全气囊弹出的瞬间时速高达40km左右。这样就带来一些问题,个子较小的驾驶人员由于身体比较靠近方向盘。车速不是特别快时发生事故,人员不是由于事故本身而受伤,而是很容易被迅速弹出的气囊击伤。多年来,美国每年都要发生一些被安全气囊打伤甚至致死的事故,安全气囊是否真正安全成为不少人争论的话题。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有人甚至提出在车上设置安全气囊开关,让驾驶员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安全气囊系统。
智能安全气囊有效地解决了安全气囊不十分安全的难题。一种被称为“被动式乘客识别系统”的新技术,推出了世界第一个乘员体重传感系统,使保护人员的安全气囊可以很智能地打开或收缩。传感系统可以根据乘员的体重、身高和胖瘦程度以及在座位上的具体位置,来决定安全气囊打开的确切程度,从而可以对多种体形和身高的乘员进行有识别的保护。
自动巡航技术
目前,汽车普遍拥有的巡航技术是在汽车行驶到一定程度后,启动巡航系统,汽车就会保持一个固定速度自动前进,不用再踩油门。这样可以减轻驾驶员长途行驶的疲劳,最适合在高速公路上使用。但一遇有情况,必须立即刹车减速以防止事故发生,因此,司机必须随时准备刹车,采取刹车动作以后,巡航系统自动失去功能,必须重新加速后再次设置巡航速度。新型巡航系统则具有高度智能化功能,能够自动调整车速,巡航时速最低可以达到32km/h.
装上新巡航系统的汽车在街道上行驶时,驾驶员可以将脚远远地搁在一边,车辆可自动减速、加速,仿佛有一位看不见的驾驶员在为你驾驶。人眼看得见的,自动巡航系统能察觉,就是驾驶员看不到的东西,它同样也能发现。它携带的GPS定位系统会时时提醒自动巡航系统近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可能突然出现的物体,例如前方路上准备穿过路口的车辆,在路边等待穿越的行人等。自动巡航系统一接受信息,马上会用它自己的“脑子”判断最佳车速应该是多少,并自动巡航行驶,待确认无潜在危险之后,又会自动恢复到较快的巡航速度。
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
新型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的功能,就是让驾驶员在急速行驶或转弯的汽车中不会撞得头破血流或被甩出车外。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挂、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进行“电子化连接”,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个系统进行协调,使车辆整体性能和稳定性达到最佳水平,减少颠簸和快速转向时离心力造成的冲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