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常识 一、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同“感冒”、“肺炎”一样,是一种疾病,而且,并非是一种少见的疾病。
据调查,我国约有1600多万精神病人。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不断的增加,因此,各类精神病的发生也是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对精神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病是大脑功能紊乱的结果。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病发生的呢?笼统地说,可以认为精神病是由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但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发病的原因也并不相同,尚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片面将其归结与“遗传”、“思想问题”、“脑子受了刺激”、“想不开”等,都是不妥当的。
精神病有许多种类,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病……不同的精神病有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精神病不仅危害人类的心身健康,也对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概括地讲,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精神病多在青少年期及壮年期发病,有些病种如精神分裂症治愈率偏低,而复发率、致残率却较高,往往影响患者的一生。②有些病人屡屡发生危害社会治安、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造成社会危害。
③不少病人反复发病,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所有这些均是疾病造成的,并非是病人本身的过错,因此人们不应歧视他们。
对于精神病人,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才是符合社会文明和道德规范的正确行为。 二、精神病的常见表现 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情感、行为、智能等多方面组成的。
当一个人患有精神病的时候,就会在精神活动的某些方面(并非全部)表现不正常,如无端猜疑、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等,医生则根据病人精神症状的特点、种类、严重程度、不同表现等进行分析,判断其究竟属哪一类精神病。 1.精神病的表现很多,常见症状如下⑴错觉 如把墙上的影子看成妖魔鬼怪,把地上的稻草绳看成一条蛇,还有“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这些成语故事都是典型的错觉。
⑵幻觉 如病人在没有任何人和他说话时,却听到有人在谈论他;在没有任何不良气味时,却嗅出一股恶臭味……对于这些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虚幻知觉,病人往往信以为真。⑶焦虑 病人显得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甚至似有大祸降临之感,惶惶不可终日。
⑷淡漠 病人对什么事都不关心,对任何外界事物都没有相应的反应,往往表情呆板,毫无激情。⑸妄想 病人凭空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甚至是荒诞无稽的信念尽管与事实不符,其本人却坚信不疑。
例如无端怀疑有人跟踪、迫害他;认为有某种科学仪器在控制他;毫无根据地怀疑爱人作风不正;坚信自己才智超群,或认为自己罪大恶极……另外,精神病人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承认自己有病,这种情况叫作“自知力障碍”。 精神活动的正常与否通常不难识别,但也有个别情况,需要仔细分析其背景条件才能正确判定。
发现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存在时,尽快找医生诊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探讨对精神科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方法 分析探视的作用和加强安全教育的意义,研究对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措施。结果 针对性的提出了积极宣教;选择适宜探视时机;选择合适探视人;不携带危险物品;注意沟通技巧等有效措施。
结论 加强对探视家属的安全意识教育,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能够防止意外发生。精神科患者一般都是封闭式管理,患者家属到医院探视,会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和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对精神患者独特的病症来说,探视时,如果家属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康复延缓或致疾病反复,甚至发生意外事件。本文就如何加强对探视家属的安全意识教育,使家属掌握探视时机、注意事项、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等,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做了详细阐述,报告如下。
1、探视的作用临床资料显示,病情处于基本稳定期的患者,家属的探视可以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需要,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敌对猜疑情绪和冲动行为,从而安心住院,加快康复速度。对于康复中的精神患者来说,家属的理解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再辅以药物治疗能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2、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意义大部分患者家属缺乏对精神病有关知识的了解,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劝告,缺乏安全意识,不遵守探视制度,容易导致探视后患者情绪出现波动,延缓康复或病情反复。如过早探视,分裂症、躁狂症患者会出现坐卧不宁、兴奋躁动、易激动,抑郁症患者会缄默不语,垂头丧气甚至拒食、服药;患者正接受特殊治疗或住院不安心时探视,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或导致逃走、自杀、自伤等意外发生;探视的次数少或频均能引起患者的焦虑和不安;不同的家属探视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所以对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非常必要。3、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措施3.1 加强宣教。
护士应向探视家属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探视制度,介绍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最近的表现,讲明探视时应注意的事项,指导探视家属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建议交谈的内容,告知家属给予患者物质与心理支持。3.2 选择合适的探视时机。
两种情况下不宜探视。一是患者正在接受特殊治疗,比如人工常温冬眠治疗,疗程为两周。
由于药物剂量较大,患者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3个小时左右,几乎整日卧床,很少起来活动,因此不宜探视。两周之后,可以探视;二是急性精神症状发作期。
此时患者的思维、情感反应及行为处于不稳定期,患者不安心住院,不配合治疗,因病情不稳,建议家属2周内尽量不探视。患者的急性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和缓解后,在医生的同意下每周可探视1~2次。
3.3选择合适的探视人选。患者对不同的家属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家属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愿意来决定探视人选。
家属应在本次探视结束时,与患者约定好下次探视的时间和人选,下次探视时时间和人选不宜更改。家属不要将小孩带入病房,以免造成伤害。
3.4不携带危险物品。家属探视时携带物品一定要符合医院的规定,特别注意安全性,所带的物品要经过看门护士的严格检查之后,才可带入病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能带长毛巾,不能带绳索;不能带剪指甲刀、水果刀、易拉罐等尖利的金属品;不能带玻璃杯、玻璃瓶装罐头等玻璃器皿;不要给患者带外衣;不能带入打火机、火柴等火种;不要带有带子的衣物等,不要给为患者携带酒、茶、咖啡等具有兴奋作用的饮品,以免影响治疗;不要携带有带刺、带骨、带核的以及难以下咽的食品,以免噎食。可以带书籍、报刊、收录机等,但内容要具有娱乐性和知识性,不要带有伤感、恐怖的内容。
探视者不得随意将患者带出院外和私自带走患者,探视结束后应将患者送回病房。3.5 注重沟通技巧。
探视家属应主动向护士了解患者目前的病况及表现;牢记注意事项;保持情绪稳定,多给予患者安慰,理解和同情;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避免采用过激言辞;避免刺激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探视时,家属要理解、安慰患者,耐心倾听患者倾诉;不与患者发生冲突或给予言语刺激;不轻易答应患者的出院要求;对不安心住院的患者,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不告知悲伤的信息,如果是重大事件必须告知患者的,应先与主管医生进行沟通,征询医生意见。
4、讨论对精神病病人来说,探视可对精神病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如通过家属探视可缓解病人思家之情,消除顾虑,安心住院,对病人起到一种心理支持,促进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1]。对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可以让探视家属了解精神病的性质、症状表现和康复因素,把握适宜探视时机,注意探视防护和安全,避免给患者带来负性情绪,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病,只有通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其他方法治疗,才能使病情减轻以至缓解。
“呆”、“懒”、“疑”、“乱”症状在具体病人身上呈现不同的表现,没有病情轻重之分,医学上将具有不同症状的病人分成不同的临床类型。例如以“疑”为主要表现的病人,相对来说病情进展较缓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病人尚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虽工作能力减退,但尚能按时上班工作,甚至还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获得奖励,对药物治疗也比较敏感。但也有个别类型病人,特别是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加剧、病期较长者,症状相当顽固,对各种药物均不敏感。
对这类病人,家属决不能有厌倦情绪,一定要配合医生,想尽一切办法,将病人症状控制。否则,如果放弃治疗,必将造成衰退结局,最后不仅不能工作,甚至日常生活都需家人协助料理。
以“乱”为突出表现的病人,家属和旁观者都认为病情很“重”,其实大部分对治疗是敏感的。有些在短时间内能控制大部分症状,所以很多家属基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总是强烈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治愈 ,出院后不再服药。
其实住院主要是控制急性期的症状,这种症状的控制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如果不经系统治疗,必将在短期内导致病情复发,且治疗难度一次比一次大。所以在此奉劝这些家属,还是听从医生的安排,出院后应该,坚持服用较长时间的药,这样才能真正将病治好。
另外,治疗效果除与不同类型有关外,还与个体对药物的敏感以及病人服药的自觉性和其他方面的因素有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