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其发生往往是突然性的,发生时让人措手不及,出现混乱的局面,盲目的逃生可能导致更大的伤亡,一下有几点预防泥石流逃生知识: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泥石流是山地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一种特殊洪流。
泥石流爆发时,山鸣地动,由暴雨形成的洪水或冰雪融水夹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在很短的时间内冲出沟外,其前锋的泥沙、石块的含量占体积的60-80%。泥石流具有极大的破坏力,爆发历时短、来势猛,常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堵塞河流、毁坏铁路公路及桥梁,是一种毁灭性的灾害。
如1987年7月发生在辽宁复县、丹东地区的泥石流造成610多人死亡,其损失之重前所未有。 我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规律与雨季是相一致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绝大多数发生在6-9月问。
一般在一次降水过程的高峰期或在连续降雨后的稍后时段内出现。泥石流灾害主要出现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冰雪融化快、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岩层破碎、岩层结构疏松且易于风化的地区。
如云南、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省、区。另外,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地也是我国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
在泥石流多发区,首先要做好对泥石流的监测预报工作,分析研究降水量与泥石流之间的关系,在降水量达到爆发泥石流的临界值时,及时发出预、警报,组织群众离开危险区,家家户户应自觉迅速行动;修建排导、防护、拦挡工程;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的两侧转移,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及时向泥石流下游的住户、村落、城镇、企业等单位报警,接到警报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及时组织抢救;减少人为诱发泥石流的因素。
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方法措施可分为非应急和应急性措施两种。
(1) 非应急性的措施:
避让措施。在泥石流发育分布区,工矿、村镇、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的选址、旅游开发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沟谷及其危害状况的情况下进行,尽量避开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区与地段,例如泥石流沟的中、上游段及沟口,主支沟交汇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缓阶地或坡脚处,河道弯道外侧等等。实在无法避开时应考虑修建防护工程或采取其它措施。
生物措施:是一种长期的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达到一定防卸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还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机率与规模。
工程设施:主要是为保护危害对象免遭破坏而采取的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工程设施。例如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与流速修建的排泄沟、导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为了控制拦截下泄物,消弱泥石流冲击能量,修建的拦砂坝、储淤场、截流工程等。
综合防治措施:即将生物措施与适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区的几项工程措施相互结合,对泥石流小流域进行统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开展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从空间上可根据地质、地貌、降雨等条件,泥石流发育程度和规模进行危险区域划分,划分出高度危险、中等危险和一般危险区,从时间上分为中长期和短历时预报。
(2) 应急性措施:
每年7—8月泥石流易发时段,采取泥石流应急避防措施。首先要避开泥石流危险地,尽快在泥石流到来之前采取防范行动。在泥石流发育地区进行必要的搬迁、防护措施后,对一些尚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工矿、村镇提前做好应急部署。
主要包括:
普及泥石流知识:汛期有组织地演习,有纪律地疏散撤离。例如北京北山泥石流易发区当地政府总结了一套泥石流应急防范方法:“三包四落实”。其中三包就是包村、包队、包户及至到人。即从乡领导开始逐一向下负责,包揽汛期泥石流安全工作,使老、弱、病、残、幼、妇的安全均有人负责。
预防为主:泥石发生在夏汛暴雨期间,而该季节又是人们选择去山区狭谷游玩时间。因此,人们出行时一定要事先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天或在连续阴雨几天当天仍有雨的情况下进入山区沟谷出行旅游。
选择附近安全的地带修建临时避险棚:如较高的基岩台地,低缓山梁上等。切忌建在沟床岸边、较低的阶地、台地及坡脚、河道拐弯的凹岸或凸岸的下游端边缘。
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后或刚停,不应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大雨发生。例如1991年6月10日北京密云县降雨一天,晚八时许雨停,口门村外出躲避山洪的部分村民回家,结果遭泥石流袭击,造成5人死亡。另外,具有阵流的粘性泥石流,其阵流间隙有时会被误认为泥石流结束。总之,只有当确认泥石流不会发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结束时才能解除警报。 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减少、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当出现泥石流体堵塞河流,形成堵坝时,应尽快采取毁“坝”措施,使上游水体尽快下泻,避免次生洪水灾害,同时通知上、下游受害的地区,做好防灾避险。当公路、铁路、桥梁被冲毁后应及时采取阻止车辆通行的行动,以免车辆被颠覆,造成人员伤亡。
采取正确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动的,冲击和搬运能力很大,所以,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碍,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很危险。
(一)改善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发生多数是因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引起的。
一般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较低、影响范围也较小; 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 可以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首先应该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 林,这样既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也多了一道保护 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二) 房屋不要建在沟口、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 害的迫害,房屋不要建在沟口、沟道上。 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山区的绝大 多数沟谷今后都有可能会发生泥石流。
因此,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应该离 沟岸过近。 如果之前房屋建在沟口沟道上,应将其迁移到安全地带。
在沟道两 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 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三) 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为了方便,许多人都把冲沟当作垃圾场用,但是却忽略了一点,即冲 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大量的固体物质 来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
当弃土、弃渣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 溃决时必然会发生泥石流。 对于这种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治理,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 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四) 加强防灾意识 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当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时,应该迅速向 两岸上坡方向逃离。 尤其是在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 后再快速通过。
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地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的上游不一定 也是晴天,其山区气候变化无常。 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可以为防范泥石流灾害提供重要信息,大 家都应养成每天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19秒